8月7日下午,日本酒类专业洽谈交流会——深圳站顺利落幕。来自日本的46家知名酒企带来了日本酒、烧酒、威士忌、利口酒、梅酒、果酒、啤酒、葡萄酒、琴酒等多个品类,向中国市场集中展示了日本酒类的全貌与创新方向。从展品结构到品牌理念,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跨国酒文化的盛宴,更精准契合了中国酒类市场正经历的“低度化、年轻化、多元化、国际化”四大趋势。
01
低度化
健康饮酒的刚需催生新市场空间
根据《中国酒类消费趋势白皮书(2024)》数据,2019—2024年中国低度酒(≤15%vol)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2.7%,远高于整体酒类市场3.5%的增速。低度酒的消费群体结构中,25—35岁占比超过58%,女性占比超过45%。
日本酒类的优势
·清酒酒精度普遍在12%—16%,口感温润,适应性强。
·梅酒、果酒酒精度可低至3%—8%,甜型、酸甜平衡型满足轻饮需求。
·部分低度利口酒和啤酒更贴近休闲饮用场景,减少饮用负担。
日本酒类低度属性与中国消费者对“微醺”与“健康”的双重追求高度一致,尤其是在女性市场、白领社交、餐饮搭配等场景中具备显著优势。这意味着日本酒类在中国低度酒市场中有望形成稳定的结构性增长。
02
年轻化
从“喝酒”到“玩酒”的体验升级
Z世代(1995—2009年出生)已成为中国酒类消费增量的核心力量,占据新兴品类消费的60%以上。他们对品牌价值的认同度更多来自文化符号与互动体验,而不仅仅是口感与价格。
日本酒类的年轻化策略
·口味创新:柚子、抹茶、樱花、紫苏等风味利口酒与清酒,突破传统单一风格。
·包装视觉化:动漫IP、极简插画、霓虹色调强化社交媒体传播属性。
·饮用场景延展:推广清酒气泡化、威士忌调酒化、梅酒甜点化,让酒类与咖啡馆、甜品店、夜店等跨界结合。
年轻化不仅是审美与口味层面的调整,更是饮用场景的重构。日本酒类通过将“饮酒”转化为“社交娱乐体验”,增强了在新消费渠道(如小酒馆、轻餐饮、线上社群)的渗透力。
03
多元化
品类全覆盖带来的市场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中国酒类市场呈现“消费分层+品类扩散”的双重特征:高端白酒稳健,中低端白酒竞争激烈,新兴品类(啤酒精酿、威士忌、利口酒、果酒等)增速明显。2024年新兴酒类合计市场份额首次突破15%。
日本酒类的多元品类布局
·传统核心:清酒、烧酒稳固文化根基。
·国际潮流:威士忌、琴酒切入高端及收藏市场。
·功能细分:低糖低卡果酒、强化营养型利口酒满足健康消费需求。
·跨界融合:咖啡清酒、抹茶威士忌等产品满足尝鲜型消费。
品类齐全不仅让日本酒类可以同时进入餐饮、零售、电商、礼品等多渠道,还能在经济波动或消费偏好变化时保持抗风险能力。
04
国际化
文化输出与本土化运营的双轮驱动
中国进口酒市场在2023年恢复增长,总进口额同比上升8.3%。消费者对产区文化、酿造故事的兴趣明显增加,尤其在中高端市场,文化附加值已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
日本酒类的国际化路径
·文化叙事:强调酒庄历史、地理风土与匠人精神,形成高识别度品牌故事。
·体验营销:现场品鉴、清酒礼仪教学、日式餐酒搭配推广,强化文化沉浸感。
·本土化策略:与中国电商平台、餐饮集团合作,推出适应本地口味的限定款或中文标签版本。
通过“全球品质+本地运营”,日本酒类既能保持文化原真性,又能快速融入中国消费生态,实现品牌与市场的双向赋能。
本次深圳站的日本酒类洽谈交流会不仅是一次产品展示,更是一次针对中国市场消费趋势的精准验证。低度化满足健康需求,年轻化驱动场景创新,多元化提升市场韧性,国际化增强品牌溢价。这四个趋势的叠加,使日本酒类在中国市场拥有长期增长潜力。
当前正值中国名酒出海的战略机遇期,而日本酒在海外市场取得成功的经验——包括精准的市场细分、文化价值的深度输出、灵活的本土化策略——值得中国酒企系统借鉴。通过吸收这些经验,中国名酒不仅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建立更鲜明的品牌形象,也能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长期的市场竞争力。
本文内容转自INTERWINE科通名酒展,仅作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您发现本平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188 6558 6211,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