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岁末,受邀于秦皇岛之会,逢周末,故早两日启程,至渤海湾西岸访古寻幽,以遂夙愿。
穿越华北平原
2024年12月下旬,我从烟台启程,一路向北,途经济南、沧州、黄骅、天津,最终抵达秦皇岛昌黎。在整理旅行笔记时发现,这是一次穿越华北平原的旅程。因此写下此文,在记录沿途见闻的同时,梳理一下相关的地理概念。大致按照以下四条路线进行叙述:
1. 火车线路。烟台~潍坊~淄博~济南~德州~沧州;
2. 汽车路线。沧州~黄骅~无棣~天津;
3. 火车线路。天津~唐山~滦州市~昌黎;
4. 火车线路。北戴河~唐山~天津~沧州~济南~烟台。
鲁北平原
当我漫步于无棣县大河口的古贝壳堤,远眺着鲁北化工那高耸的烟囱,我突然意识到,此刻我正踏在这片鲁西北的土地上。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里属于鲁北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

从滨州古贝壳堤眺望鲁北化工
从今日清晨直至日落时分,火车自济南北上,抵达河北沧州后继续东行百里,抵达山东最北部的无棣。这是我首次体验到华北平原的辽阔与平坦,首次感受到环渤海湾沿岸水泽的丰饶。
火车过了淄博的长白山隧道,就开始出现一路的平坦。突然想起民国时期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在《北平历史地理》中的一段话:“民国二十年的秋天,我初次负笈北上,自济南而北,火车竟日奔驰于华北大平原上。那正是秋收就要开始的时候,阳光潋滟,万里无云。从车窗中望去,遍野都好像泛滥着一阵浅碧又一阵橙黄的波澜,恰是一幅陆地海洋的景象。时远时近若断若续的农庄田舍,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也都一齐淹没在这无限秋禾的波澜中,只见屋顶不见庭院,只见树头不见树身……这幅景色一直继续着,在南北千里乡间,竟然没有什么很大的改变。风驰电掣的列车尽管一小时一小时地奔驰着,而窗中所见仍然是那同一的一幅图画。时间久了,心中未免起了一种茫无依归的厌烦,这平原委实是太大了……”。
我所乘坐的列车穿越淄博后便抵达了济南,随着列车继续北行,不久便抵达了沧州北站。这一段旅程中,窗外的景色与侯先生的描绘极为相似。但因为现在是冬季,空旷的田野上覆盖着大片的麦田。那些“只见屋顶不见庭院,只见树头不见树身”的村庄,在冬日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清晰。不过,现在村庄之间也多了许多蓝色的厂房,那些光秃秃的树枝堆,正是村头小树林的景象。

山东境内的四大平原分布(黄海以北的大片土地即是鲁北平原)
鲁北平原区地处环渤海湾沿岸,包括东营市的全部,潍坊市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区、阳信县、无棣县、博兴县。本区为黄河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普遍低于10米,局部有高岗或碟形洼地分布。(注1)
冲积海积平原
从沧州至黄骅,超过100公里的路程穿越了辽阔无垠的大平原。沿途,风力发电机的身影随处可见,同时,石油钻探设备(俗称“磕头虫”)也点缀其间。稀疏的村落偶尔掠过视野,而路边沟渠中翻出的泥土均呈现一片黑色。这样的景色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汽车驶离高速公路,便抵达了黄骅市的渤海新区。

渤海湾冲积、海积平原
12月22日下午,我们从黄骅神华海港国际酒店出发,一路向南,目的地直指滨州古贝壳堤湿地与自然保护区(无棣县埕口镇)。穿越漳卫新河的众多河汊,我首次目睹了渤海湾西岸的滩涂和盐田竟是如此辽阔。事实上,渤海湾西岸在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典型的沉积平原与海积平原的结合体,其形成与河流的冲积作用以及海洋动力的共同影响密不可分。从滨州古贝壳堤遗迹直至天津的滨海新区,几乎都是这样的地貌特征。
驱车沿G228国道北行,穿越黄骅渤海新区,赵家堡和黄骅古贝壳堤的景色渐次展开。沿途,广袤的水域映衬着海边的壮阔,众多巨型厂房和林立的烟囱显现出工业的繁荣,化工厂与炼钢厂遍布。从黄骅市北区驶上沿海高速(G0111),直至抵达天津滨海新区,一路上的景象大同小异——盐田、养虾池、村庄和工厂构成了连续的画卷。

黄骅古贝壳堤遗址所在地赵家堡
非常荣幸,黄骅的司机刘师傅作为当地盐场的工作人员,在旅途中向我们介绍了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关于渤海湾地区的地名,除了在本系列第二篇中提到的“堡”,还有与盐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灶”和“场”,以及特指海岸沙丘或人工堆积的高地——“坨”。大家可能对那些与水系相关的命名更为熟悉,例如“沽”“港”“口”,比如无棣古贝壳堤所在的“埕(cheng)口”、黄骅的“歧口”,还有天津的“大沽”“北塘”。

赵家堡附近的坟地
在赵家堡周边的村落边缘和道路旁,可以见到一些墓地,这些墓地通常是一片经过平整的土地,上面分布着几个到十几个低矮的坟丘,与山区或其他平原地区的墓地风格截然不同。据调查,海边许多地方的墓葬形式都是这种无封土或仅有低矮坟头的类型,原因在于地下水位较高(大约在地表下1—2米),使得无法进行深埋,棺椁只能浅埋于地表之下。同时,由于土壤中盐分含量高,棺木容易腐蚀,深埋变得困难。墓地通常集中于平坦且较高的地带(以避免水患),墓碑低矮且排列有序。在风水观念上,临海的村落居民认为“平地葬”能够避免海上的煞气,因此墓地的朝向大多背对大海,面向陆地。

黄骅渤海新区的盐田(来自网络,侵权删)
自然,刘师傅对晒盐的技艺了如指掌。刘师傅提及,他接棒于前辈,踏入盐场,目前承担的是第二道关键工序——将引入盐池的海水,视需求通过水泵分配至不同盐池,以备后续流程。所谓的日晒盐,就是在海岸滩涂上修建盐池,注入海水,依靠自然的风力和日照,使盐分结晶。他屡次提到的“赶卤”一词,充满了行业特有的韵味,尽管解释起来稍显复杂。刘师傅还谈道,“纳潮”是一项体力与智慧并重的任务,需要紧密监控海水盐分的变化,以及掌握涨潮的最佳时机,以确保引入的海水品质上乘。他笑着说,现在一年可以产出两季盐,春盐品质最佳,而秋盐因夏日高温,水分迅速蒸发,盐粒结构相对较松。在谈及制盐工艺时,我提到了法国的“盐之花”,对此,刘师傅表示虽然他不了解该盐的制作细节,但他们也有类似的“扒盐”工艺。每当春盐收获之际,工人们便利用传统工具,细致地将池底的盐晶一层层扒起。这一过程对工人的技艺要求极高,既要保持盐晶的纯净,防止结晶过厚,又要小心翼翼,避免损伤下面的盐层。
冀东平原
天津以北至秦皇岛地区的区域,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边缘,是平原向山地过渡的典型地带,属于燕山南麓的山前平原。
原本打算游览蓟州国家地质公园,但时间不允许,计划未能实施。这个公园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知名,是探索地质历史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绝佳地点,特别是“中上元古界”区域,以其卓越的保存状态和极高的科研价值而备受重视。位于公园东部的于桥水库,坐落于由燕山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形成的丘陵和盆地之中。这里不仅适合休闲度假,还是王朝酒业葡萄种植基地的所在地。希望将来有机会能亲自前往,深入探索。
12月23日下午,我所乘坐的那趟火车从天津站向北过唐山后没有继续北上,而是向东行驶经滦州到昌黎。在接下来的两天里,我的活动范围便是碣石山与黄金海岸。这片不大的区域属于冀东平原。

冀东平原,坐落于河北省的东部,涵盖了滦河平原、陡河平原、洋河平原等地区。滦河,其源头位于河北省丰宁县的巴延图尔山麓,穿越燕山山脉后汇入渤海。在历史的长河中,滦河经历了数次改道,塑造了以汀流河、迁安、滦县等为顶点的多个不同规模的冲积扇和三角洲。作为冀东平原的核心,滦河平原位于唐山与秦皇岛之间,由滦河下游的泥沙沉积而成。它北靠燕山,南濒渤海,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下降。

滦河冲积扇上的沙质海岸线(昌黎翡翠岛沙丘)
在研究碣石山葡萄酒产区的地质状况时,曾经看到滦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以及在昌黎的分布图。晚更新世前,滦河发生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改道,首先是古滦河从还乡河出燕山,并在左家坞堆积了第一个冲积扇。之后,沙河袭夺滦河,滦河改走沙河河谷,并在雷庄以南堆积了第二个冲积扇。晚更新世末期,与清河汇流后而南流的滦河继续受地质构造的掀斜运动影响和青龙河的溯源侵蚀袭夺,造成改道,由迁安县爪村一带改向东流,与青龙河汇流后南流,于滦县、昌黎的横山出山口。向东南经昌黎县的指挥、大夫庄、晒甲坨至团林一带入海。后又改由靖安、围杆庄毛家河北入海。这一时期形成的三角洲大致以朱各庄为顶点,沉积物多为细砂或是中砂夹杂砾石,属冲积相。(注2)
结语: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流域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山东人,之前并没有认真地了解过脚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偶得清闲,将平日积累梳理一番,形成拙文一则。
关于华北平原的构成,学术界有着多种不同的见解,地图上的标注也存在多个版本。我最终采纳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并在此摘抄,供各位参考。
除了上述的划分,华北平原还可进一步细分,比如山东的鲁西平原、鲁北平原;河北的冀南平原和冀东平原;还有北京平原、天津平原、唐山平原、秦皇岛平原等等。我原本计划制作一个详尽的分类表格,但考虑到实际应用,简要了解这些区域就已足够。

华北平原根据河流划分的三大平原
华北平原 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称黄淮海平原。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公里。
华北平原海拔多不及百米,地势平缓倾斜。由山麓向滨海顺序出现洪积倾斜平原、洪积﹣冲积扇形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湖积平原、海积﹣冲积平原、海积平原等地貌类型。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河流所塑造的地貌构成了华北平原的主体,即①黄河冲积扇平原,②淮河中下游平原,③海河中下游平原,④滦河下游冲积扇平原。(注3)
参考文献:
1、《山东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
2、《滦河三角洲晚全新世地层和演化过程》 程丽玉 2020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卷》P213)
4、《中国自然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0.6第三版)
5、《中国地图集 地形版》(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