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渤海湾纪行(二)贝壳堤拾遗(下)
发布日期:
2025-01-15 16:01:19
来 源: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作者:
孙志军Jim Sun
龙年岁末,受邀于秦皇岛之会,逢周末,故早两日启程,至渤海湾西岸访古寻幽,以遂夙愿。

贝壳堤拾遗(下)

(二)、黄骅古贝壳堤

  2024年12月22日上午,出城沿G228国道北行30多公里便到了位于赵家堡村的黄骅古贝壳堤遗址。沿途经过了好几个叫“堡”的村子,都是依海而建。据说最早来海边打鱼的人会打一个窝铺居住,为了方便记忆便以窝铺的主人命名,所以就有了后来的“刘家堡”“贾家堡”“季家堡”“赵家堡”等等,“堡”与“铺”同音。

1.JPEG

  赵家堡是个大村,村东面南北向的大路就在一条宽阔的堤坝上,还有一条东西向的道路通往海边,十字路口东侧有一片平坦的空地,上面建有一座凉亭,“黄骅古贝壳堤”的石碑就在它的前面,路口处一块高大的石头上“赵家堡”三个字尤为醒目。

2.JPEG

  好似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急忙跑到石碑跟前,果然是贝壳遍地。事遂人愿,再到旁边的水塘边查看,堤坝边上看得更清楚了,甚至还有完整的贝壳。还不死心,又跑到更远处的水塘,下到底部,被海水浸泡过的堤坝上,清洗过的贝壳干净了许多,高处还是淤泥与贝壳混杂的土质,虽不美观,也是它本来的模样。这是目前为止,我所见过的最真实的贝壳堤了。

  离开此地前,特意让司机师傅带我到海边想看看大海,可惜没走多远,就被一个养殖场挡住,远处的海岸线模糊不清,估计距此也有两三公里的样子。掉头返回时路边油田里两台红色的“磕头虫”正在工作着,猜想N年前这里也曾经是一片海洋沉积,所以才形成油田。

3.JPEG

  据了解,黄骅沿海发育多条贝壳堤,离海岸线最远,也是形成最早的一道位于黄骅市区的东南侧,北起沈庄,向南过东孙村后南延约1.5公里,呈埋藏状态,形成于距今6150—5340年。黄骅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八年十月在此设立“黄骅古贝壳堤省级自然保护区”。在高德地图上测距,这里离赵家堡村古贝壳堤的直线距离约25公里。

(三)、天津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

  天津市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位于滨海新区上古林南津歧公路东侧,2002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10月对外开放。12月22日到达这里的时候11点30左右,担心这样的小众景点会在冬天关闭,所以让黄骅的司机在门口稍等,待我下车确认。令人欣慰的是博物馆仍然开门纳客。

4.jpg

  “没什么大愿望,没有什么事要赶”,《小美满》里的这两句歌词恰好是当时的心态写照。也许是中午时分,展厅内空无一人,十分安静。人在旅途,又是周末,就这样轻松自在的融入这座小巧的博物馆里,与几千年前的风土展开一场时空对话……

  博物馆展厅一层分为展板和展柜两部分。第一篇章:滨海新区行政区划图及贝壳堤简介,展示了滨海新区地理位置图、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及简介、渤海湾贝壳堤简介;第二篇章:古地理背景,介绍2.5万年以来的全球海面变化曲线示意图、2万年以来东亚海岸线变迁示意图、2万年前东亚古地理示意图;第三篇章:介绍渤海湾西岸贝壳堤时空分布,分别介绍天津贝壳堤的分布、形成年代;第四篇章研究史:将三位贝壳堤研究代表性人物简介及其所做的巨大贡献进行图文介绍;第五篇章:海陆变迁 历史沿革及现状,介绍天津市南部“贝壳堤平原”近5000年来的海陆变迁、西周以来渤海湾西岸海岸线变迁与考古遗址分布图,滨海新区1870年—2019年岸线变迁与土地变化示意图等内容。展柜包括古海岸遗迹研究成果资料及渤海贝壳堤常见的贝壳标本。

5.jpg

  贝壳堤沿古海岸线分布有四道,主要分布在滨海新区、汉沽区、大港区、津南区、东丽区境内,总面积为87.2km2。

  第I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约900~100年前,自北向南由三条带状区域组成,面积为16.86km2,分别是蛏头沽﹣青坨子、驴驹河﹣高沙岭、老马棚ロ一新马棚口。

  第II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约2700—1800年间,为一条带状区域,面积为33.07km2,北起白沙岭、向南经邓岑子至上古林。

  第Ⅲ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约4100—3500年间,自北向南由两条带状区域和两个矩形区域组成,面积为36.27km2,分别是荒草坨一崔家码头、新河桥﹣巨葛庄﹣中塘、沙井子、大苏庄。

  第IV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约5500—4600年间,为一块1km2的矩形区域,分布于翟庄子一带。贝壳堤核心区、缓冲区共有四处,分别位于青坨子、邓岑子、上古林和巨葛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调查与研究》汪苏燕,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0)

6.jpg

  据馆内资料介绍,四道古贝壳堤自西向东(由陆向海)依次分别为第IV堤、第Ⅲ堤、第II堤、第I堤,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海岸线位置。第I堤,约形成于公元1200—1850年,是秦一汉时期海岸线位置;第II堤分为两个支堤,II-1支堤约形成于公元前760~320年,是春秋一战国时期海岸线位置;II-2支堤约形成于公元前240-公元50年,是金、元一清中后期海岸线位置;第Ⅲ贝壳堤约形成于公元1350,是商朝时期海岸线位置,距现代岸线约30千米。第IV堤约为公元前2900—2800年时的海岸线位置,距现代岸线约31公里。

7.jpg

  在展厅的中间是一个开挖的地质剖面,可以走下去近距离观看。展板上的资料显示,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建在第2道贝壳堤的较年轻支堤(II-2)之上。通过这个在贝壳堤上开挖的剖面,可以直观地感受这道贝壳堤在形成时的状况:约1,590~1,200年前,博物馆这里是当时的海边儿,海浪和潮水不停地从泥沙中簸选出贝壳,沿海边儿一层一层地堆积,形成了一道天然的贝壳海堤。

  展览馆实际上很小,相当于某些酒店里的一个大厅,二楼是用来临时展出的场地,现在是空的。大约20分钟,便结束了这次愉快的参观。离开时工作人员正在用餐,而我将要赶往下一站——古海岸文化谷。

8.jpg

  找到这个地标,完全是偶然。因为此地在津南区巨葛庄,是第Ⅲ道贝壳堤所在地。曾经在视频上看到过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牌子和市政府立的石碑。来此打卡,就是想感受一下这条4100—3500年间形成的贝壳堤离现代海岸线的真实距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里曾经出土战国时期的瓮棺、青釉四系罐等文物,这说明相对于更容易受到海水影响的沿海低地,每一次岸线停顿所形成的凸起贝壳堤,是我们的祖先首选的生息劳作场所。

  至此,渤海湾古贝壳堤之旅就告一段落。本来,还想去天津国家海洋馆、贝壳湿地公园以及宁河七里海湿地的古牡蛎礁看看,时间关系,只能留待下次。

  贝壳堤,作为古代和现代泥质海岸带地区的一类特殊的海岸线,是大自然留赠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地质地理遗产。作为重要的地质地理标志,贝壳堤古海岸线及其蕴含的丰富的地学和古气候信息,是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环渤海湾地区的极为珍贵的、独特的区位资源。(资料来源:天津古林古海岸遗迹博物馆)


责任编辑:
李玉梅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鲁ICP备14006480号
Copyright(C) 2000-2025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06480号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港城东大街277号南山世纪华庭12栋2802室 邮政编码:264003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46535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