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30日,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在内蒙古乌海举行成立大会。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创始人、终身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华围绕中国葡萄酒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当前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存在八大难题,而“三产融合”将会是破局的关键。
中国葡萄酒存在八大难题
李华认为,过去十几年,中国葡萄酒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进口葡萄酒在消费量中的占比不断上升。2013年和2017年是两个节点,中国葡萄酒消费在这两个节点大幅震荡下滑,尤其是2017年之后。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葡萄酒存在着八大难题。
第一,中国葡萄酒产品同质化严重,质量层次均一,特点不突出。比如业内经常谈及的赤霞珠问题,全国上下都种赤霞珠,无法形成产区特色,产品也就趋向于同质化,体现不出个性化特点。
第二,定价策略行业化,投资回报、成本加价,股东利益最大化。中国葡萄酒整体价格是比较高的,当然这与其工业化产品的定位有关系,在国外葡萄酒都是属于农业化产品。同时,对于葡萄酒投资没有做好长远规划,期待短期内的快速回报以实现投资价值最大化,这些原因限制了中国葡萄酒的发展。
第三,葡萄酒文化建设滞后。葡萄酒是一款消费品,围绕其构建的文化体系也应该建立在此之上。盲目照搬西方的饮酒文化,是给中国葡萄酒消费人为设置障碍。因此,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才能真正去引导消费。
第四,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任何商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葡萄酒产业同样需要一套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实现从种植、管理、酿酒、产品、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职能。目前,除了烟台产区之外,大部分地方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短板。
第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适用于任何行业,葡萄酒也需要大家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尤其是科研成果与葡萄酿酒以及栽培种植管理等方面,对于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大家要积极引入,推动科学技术的商用化,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第六,生态文明理念不强。葡萄酒是天然契合生态建设的,但在实践过程中,普遍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甚至破坏生态的做法。中国葡萄酒的产业发展,一定要注意与生态文明理念相结合,这从长远来看,是一种必然!
第七,产业链不健全。 从种植到餐桌,葡萄酒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涉及选种、发酵、装瓶、包装、储存、运输等多个环节。中国葡萄酒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健全的产业链是必不可少的。
第八,产业融合体制机制不活。现在葡萄酒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重视,甚至调拨专项的产业资金来助力发展,这很好,而且葡萄酒是跨越三产的品类,一旦产业融合良性发展,也将会从改善区域经济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劳动者就业等方面回馈国家。但在这个过程中,个别产区因为产业融合机制和体制的问题,存在一些诸如“面子工程”等做法,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这种情况必须要改变。
“三产融合”是中国葡萄酒破局的关键
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困局,“三产融合”是破局的关键。李华指出:要通过“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实现中国葡萄酒的真正腾飞。
中国葡萄酒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经济与生态、文化与娱乐等社会功能共存的理念,以及“强化风格、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节能减排”的发展路线。现代葡萄酒产业要向生态葡萄酒产业发展转型,在强调葡萄酒产业生产功能的同时,强调葡萄酒产业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
在产品策略上,中国葡萄酒要坚持风土化和多元化的理念。消费多样性决定产品多元化,而葡萄酒的年份、树龄等,又体现了产区特色和葡萄酒的风土化。这是未来中国葡萄酒多元化发展的路径。
而在产品定价策略上,要考虑三个层面的原因:企业要努力提高产品性价比,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从而实现产品利润寻求良性发展;而产区要尽力去完善产业链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引导品牌发展的同时,真正做到为企业保驾护航;还有就是葡萄酒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商用价值,这是目前大家普遍比较忽视的。我相信,做好这三点,中国葡萄酒的价格将会在市场上充满竞争力。
最后就必须要提到,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亟需文化自信、风土自信、产品自信,构建葡萄酒社会教育体系。中国葡萄酒历史久远,即便是近代,也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和产品,要摈弃阻碍葡萄酒发展的“陋习”,真正构建起属于中国葡萄酒的文化自信和风土自信。这些年,中国葡萄酒苦练内功,其品质实现了多次突破,并且形成在世界上的话语权。中国有十几个产区,每个产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在国际上也是非常难得的,大家要对中国葡萄酒的风土有自信。此外,中国葡萄酒要构建面向消费者的葡萄酒文化社会教育体系,加速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普及。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三产融合”将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实现新突破的关键布局,为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普及打开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