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建设美丽新宁夏壮丽篇章 | 矿坑里“长”出花园式酒庄
殷殷嘱托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指出,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感恩奋进
贺兰山重焕生机披锦绣
贺兰山是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巍峨高峻的山势,阻隔着腾格里沙漠东移、乌兰布和沙漠南下和毛乌素沙地西进,发挥着阻沙固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生态功能,孕育了宁夏平原的物美丰饶。
因蕴藏煤炭、硅石、灰岩等丰富的矿产资源,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规模的无序开采让贺兰山自然生态环境背负“不能承受之重”,星星点点的砂石厂和采矿场令贺兰山满目疮痍,生态环境愈发脆弱。
痛定思痛后的宁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人类活动退出、点位综合整治、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推进……这场“保卫战”已历时8年有余,始终目标不变、力度不减,曾经遍布山体间的一道道“伤疤”逐渐伤愈,贺兰山也得以重焕生机。
“猛药去疴”,还青山以安宁
“沉疴”还需“猛药”治。自2017年5月起,面对贺兰山人类活动点多面广、利益纠葛错综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我区用两年时间全面实施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点清理整治,为贺兰山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扫清障碍,并在此基础上,对崇岗、长胜煤炭集中加工区等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的45处点位展开综合治理。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作方案》《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的出台,对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进行了系统设计与部署安排。我区同时专门成立省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市县落实的工作机制,并由自然资源、林草、财政、人社等部门配套出台技术标准、价款退还、职工安置、验收销号等政策制度,让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掷地有声”。
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呈现出一派田园好风光。
2018年,在自然资源部等部委的支持下,我区积极申报并实施宁夏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重点围绕“修山、治污、增绿、固沙、扩湿、整地”六大任务,推进废弃矿山整治及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等“八大工程”,累计投资61.38亿元,先后完成项目173个,27项绩效目标全部达成,贺兰山生态环境因此得到极大改善。
随着《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0—2025年)》的持续推进,我区建立区市县三级领导包抓机制,由自然资源、发改、财政、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文旅、林草等8个部门及相关市、县(区)合力推进,分保护区、关联区、延伸区对贺兰山开展保护修复,通过深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国土绿化和整体湿地保护修复、水土流失治理以及保护区能力建设,先后投入43亿元、实施项目177个,不断提升贺兰山生态系统质量。
历时多年的恢复治理,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关停退出的46个矿业权依形就势恢复地形地貌,清理整治的53处工矿设施被彻底拆除,勘界立标基本完成。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11家煤矿被依法关停,384处工矿设施被全部拆除。位于崇岗、长胜煤炭集中加工区的687家“散乱污”企业里,有561家企业被依法关停取缔,126家被整治提升。数字的不断跳动中,贺兰山老旧矿区“黑乱差”状况彻底改观,重点区域“散乱污”现象根本扭转,山体历史“疮疤”逐渐愈合。
一山宁而万物生。随着保护区全域实施封育保育,贺兰山森林覆盖率、植被综合盖度显著增加,主要野生动物岩羊、马鹿等生物种群数量实现持续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延,甚至消失多年的雪豹、贺兰山鼠兔也重现踪迹。当地一度断裂的生物链,正随着更多物种的发现或重现而趋于完整。
尊重自然,化愿景成美景
贺兰山的生态“重建”有目共睹。
2021年6月,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被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中国特色十大典型案例,向全球公开发布;2023年10月,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入选项目;2024年1月,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入选首届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论坛典型案例;2024年5月,宁夏黄河上游风沙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通过国家竞争性评审,中央3亿元专项资金再次落地宁夏,实现国家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域覆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昔日的荒滩戈壁、废弃矿坑,渐次显现勃勃生机。重返苍绿的贺兰山,不仅令当地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更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题,蹚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绿色发展之路。
面对长期煤炭砂石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现状,宁夏聚焦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定位,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利用开采遗留的高低复合地势,在荒滩上开垦葡萄园地,在废弃的矿坑规划建设酒庄,并利用矿山修复成果和保留的工矿遗址,打造文旅小镇、文化公园、极限运动等精品路线,形成集葡萄酿酒、生态观光、科普研学、运动休闲、养生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生态产业。
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的云山矿坑生态修复项目点位,一期400亩治理区化身春天可观花赏景、秋天可休闲采摘的生态园,种植了桃、李、枣、杏等十余种经济作物。二期项目区在治理后,也陆续栽种了油松、云杉、白蜡、刺槐等树木,真正实现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机结合。
走进贺兰山石嘴山段的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以往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渣山不见踪影,整片矿区披绿重生。不远处,由废弃矿坑地下水渗透而成的一泓湖水,静谧得如同一面光洁如新的镜子。只有一处特意留下的“贺兰山生态破坏警示教育点”,用黑色的煤山、渣台和矿坑,警醒世人。
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里的游人,轻松惬意。
山上葱茏愈盛,山下人流如织。生态修复与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使得贺兰山东麓逐步形成绿色葡萄酒产业发展集群,渐成气候。石炭井工业文旅小镇、大磴沟生态修复示范区等“旅游+生态修复”项目,也已成为影视剧拍摄和当地居民休闲打卡的新地标。辐射带动的还有贺兰山沿线的村民收入和乡村旅游。去年,贺兰山下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年游客接待量达106.4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近千万元。(宁夏日报记者 张唯 赵磊/文 王晓龙/图)
温暖的回响
矿坑里“长”出花园式酒庄
废弃矿坑中建起的志辉源石酒庄。
盛夏时节,青山叠翠,鸟鸣阵阵。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时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葡萄酒产业大有前景。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作为在场的一员,志辉源石酒庄庄主袁辉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将总书记的嘱托牢记心间。
“总书记的到来,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充足的信心。”袁辉说,我们牢记嘱托,不断创新、植绿、升级,让矿坑变景区,坚定做贺兰山良好生态的守护者。
行走在被巍巍贺兰山护佑、滔滔黄河水滋润的贺兰山东麓,每一个脚步都能书写出诗意的旅程,每一次邂逅都离不开葡萄酒。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贺兰山还是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的荒凉景象。
“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砂石矿区,满地的石头、砂砾,还有过度开采遗留下的矿坑。1996年,我们开始在贺兰山下种植防护林。2008年,我们在戈壁滩开辟了酒庄的第一块葡萄种植园。通过生态修复,在废弃砂石坑中建起志辉源石酒庄。”袁辉说,昔日满目疮痍的矿坑摇身一变,成了郁郁葱葱的“花园酒庄”。
“我们下大力气打造生态修复与体育运动、休闲旅游融合的‘酒庄+文旅’的模式,拓展更多旅游线路、完善旅游设施、提升各项服务,接待游客数量连年递增。”袁辉说,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2021年,酒庄扩种了1000亩酿酒葡萄,扩大了生产规模。
6月6日,走进贺兰山运动休闲公园,树影婆娑、花海翻腾、湖面波光粼粼、曲径通幽……当登山赏景、休闲度假的人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地表斑驳裸露的贺兰山采矿塌陷区。
“这两年,酒庄变化非常大,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袁辉说,“绿色”“文化”始终是酒庄发展的关键词。2022年以来,酒庄持续推动志辉源石(二期)矿坑生态修复项目,将酒庄以北的废弃云山矿区进行修复重建。目前6000亩的修复重建项目已全部结束。正在布局奇石博物馆、古人类奇石馆以及中医康养展示园。今年,酒庄计划着手打造中国首个以葡萄酒酒庄为主题的5A级旅游景区。
从采砂、造林、修复到发展特色产业,以志辉源石酒庄为代表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久久为功,接续治理,生态为核,产业多元。近年来,宁夏遵循这一理念,积极发展“葡萄+文旅”产业,让散布的矿坑逆袭重生。
如今,贺兰山下,具有典型东方风格的园林酒庄、生态酒庄、文化酒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宁夏日报记者 赵磊 张唯/文 王晓龙/图)
对话
守护绿水青山 厚植绿色基底
记者:近年来,我区在恢复和提升贺兰山生态环境上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绿色生态宝地?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常晋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深刻指出了贺兰山在全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生态地位,为我区保护好贺兰山生态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为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四年来,我区自然资源系统牢记总书记嘱托,围绕筑牢祖国生态安全屏障,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四个重大转变”“五个重大关系”深刻内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高颜值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厚植美丽宁夏绿色基底。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生态财富,也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文化财富。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出台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规划,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审定推进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方案,坚持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多样性维护、融合性发展,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五方面15项措施,持续提升贺兰山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生物固碳等功能。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提出调整优化贺兰山生态保护红线,把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纳入红线,实施严格管控,正是为贺兰山生态休养生息提供空间保障。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坚决扛起“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要职责,围绕贺兰山生态保护修复,狠抓责任落实,共实施完成300余个整治修复项目,贺兰山生态破损问题基本得到治理,散乱污现象得到根本扭转,贺兰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和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显著增加,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要求,我区自然资源系统按照“一件事、全链条”的思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制度。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出台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管理的实施方案,从问题识别、项目管理、标准规范、成效评估、长效管控等方面入手,构建“规划管控有效、措施合理可控、监测评估科学、标准规范健全、督察问责到位”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有效保障贺兰山及全区生态保护修复质量成效,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入选首批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下一步,我区将坚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持续细化保护修复措施,协同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守牢守稳生态安全屏障。我区自然资源系统将加快编制区、市、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进贺兰山国家公园建设,进一步健全生态修复标准规范体系,开展生态本底问题调查和生态修复成效评估,加强规划监督、日常监管、自然资源督察,坚决杜绝打着生态建设的旗号干破坏生态的事情,不断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绿色生态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