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葡萄酒发展优势越来越明显,以贺兰山东麓为例,我们的葡萄酒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和关注。”日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徐玉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宁夏是中国最早种植葡萄并酿造葡萄酒的地区之一,葡萄酒产业起步于1984年,历经40年耕耘树艺、薪火相承,葡萄酒饱含宁夏风土,比肩世界品质,带动“紫色产值”连续倍增、“紫色贡献”不断放大、“紫色底蕴”更加深厚。“宁夏承载着引领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重要使命。”
徐玉波介绍,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有4个重要意义。
首先,这里是承载国家使命的产区。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表示,宁夏葡萄酒产业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假以时日,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2021年,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落户宁夏。2022年,国际葡萄酒品牌中心花落贺兰山东麓,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黄金气候带”称号,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被列入生态环境部命名的第六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2023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位列100个国际葡萄酒产区品牌榜第4位,8个葡萄酒品牌入选国际百强葡萄酒产品品牌榜。产区先后荣膺“世界十大最具潜力葡萄酒旅游产区”“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
其次,这里是中国的酒庄酒产区。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产区土壤矿物质丰富、气候干燥少雨、光照热量充足、昼夜温差大、黄河灌溉便利,酿出的葡萄酒具有“酒体饱满、香气馥郁,糖酸适度、甘润平衡”的典型中国风格和东方特质。
“我们坚持‘酒庄酒产区’发展模式,高端、中端、大众化同步发展定位,在中国第一个出台葡萄酒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第一个颁布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第一个实行酒庄列级管理制度,第一个以‘产区葡萄酒’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徐玉波介绍,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60.2万亩,是中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现有酒庄和种植企业实体253家,年产葡萄酒1.4亿瓶,占国产酒庄酒总量的近40%;“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320.22亿元,位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8位,葡萄酒远销法国、德国、比利时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酒庄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葡萄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01.6亿元。“小葡萄”成就了前景无限的“大产业”、带动了风生水起的“大创新”、厚植了绿意盎然的“大生态”、促进了联动内外的“大开放”、牵动了致富增收的“大民生”。
同时,这里还是对标国际标准的产区。宁夏2012年成为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中国唯一的省级观察员,连续多年参加世界葡萄酒大会,加强与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国际侍酒师协会(ASI)、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国际葡萄酒教育家协会(SWE)、中法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国际葡萄酒相关组织和主要葡萄酒国家在品种、技术、教育、人才、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自2012年起,先后举办了9届宁夏贺兰山东麓国际葡萄酒博览会、3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架起了宁夏与世界互动交流的“新桥梁”。先后从国外引进170多个酿酒葡萄品种(品系),吸引23个国家的60名国际酿酒师来宁服务,聘请25国冠军侍酒师作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推广大使”,产区葡萄酒先后在品醇客、布鲁塞尔、柏林等国际葡萄酒大赛中获得1300多个顶级大奖,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识宁夏的“紫色名片”。
此外,这里更是标准政策完善的产区。“我们先后出台《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等政策文件,为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徐玉波说,多年来,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坚持标准引领,建立了酿酒葡萄脱毒种苗三级繁育技术体系、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先后制定41项技术标准,集成推广浅清沟、斜上架、深施肥、统防统治及高效节水灌溉等一批关键技术,创建酿酒葡萄栽培“宁夏模式”。自治区及相关市、县(区)配套建设了产区水、电、路、林等基础设施,实现“旱能灌、园成方、林成网、路相连、网覆盖”的设施体系。
“从1984年开始算起,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历史其实只有40年,产区大多数的葡萄园、顶级酒用的也就是15—20年的‘老藤’。但是对于葡萄这种植物来说,15—20年实际上是它刚刚‘成年’的时候。而放眼世界,很多产区50—60年的葡萄藤长得都非常好,那才算是真正的老藤。所以我想,等我们的‘老藤’生长至第50年、第60年时,我国葡萄酒的品质一定还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徐玉波说,依托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两个“国字号”平台,目前宁夏正打造闻名遐迩的“世界葡萄酒之都”,努力将葡萄酒打造成千亿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