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葡萄酒正处于前所未有之低谷,也是前所未有之变局,有人说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不会有翻身的一天,有人说葡萄酒已经表现出新的增长点。近五年市场始终不见明显好转,2024年可能会出现哪些机会显得格外重要。
葡萄酒的边界在不断扩大,从品种、产区到酿造风格,各类小众葡萄酒接二连三走上舞台,甚至能掀起一阵新流行风。与此同时,市场中的酒商和生产商都在或主动或被动地调整着,谁能成为真正的引领者仍未有定论。唯一能肯定的,是注定会有越来越多重的可能性,哪种酒款火、哪个渠道爆,看实力也看运气。
质价比
眼下这个“消息灵通”的时代,“性价比”快要成为忽悠消费者的词,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质价比。意思是在具备基本相同的功能或性能的基础上,质量与价格的比值越高越好,既要质量高又要价格好。
过去一年,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声音表示便宜的低价酒不好卖了,事实上是那些传递出“看起来质量就不好”的便宜酒不好卖了,如果说同等质量或者更绝对一点同等品牌,好价格带来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当然这些都基于“高质量商品”能够被消费者看见,并且认可卖家。理性消费之下,质价比就是底气。
泛葡萄酒
葡萄酒的边界正在被模糊,全球的生产者们都表现出对“共同发酵”的兴趣,越来越多酒款在葡萄酒中混上其他风味,苹果、木瓜、杏、水蜜桃、车厘子、香蕉等等水果,除了葡萄以外的水果也纷纷被选中参与共同发酵,甚至有些还加入了蜂蜜、大米等等,中国葡萄酒行业有不少酿酒师在走这条新路,田园酿造、银色高地等等酒庄首当其冲。
有观点认为“共同发酵”是一种非欧洲、非主流传统的表达,是不严肃的。但对中国市场来说这提供了一个更低的门槛接纳更多的消费者,让葡萄酒变得轻松才更容易被接受。这样的方式也给了酿酒师更宽容的发挥余地,葡萄藤应对气候调整减产时,加入其他共同发酵原料或许会带来新的机会。
打“标签”
打标签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会让人觉得并不友好,但从营销角度来说,葡萄酒若是能借助某个人或者群体组织,形成标签、打上标签,就有更大的机会拿下流量。近来不难发现,包括酒圈和餐饮圈在内,有不少葡萄酒产品借势个人IP或门店品牌来发售。
这并非精品酒庄酒,也不算是知名品牌酒,这类酒本身是依附于其他流量而存在,因此在同等质量水平下,有标签的产品能被更广泛的传播,这种道理类似于“一群人比一个人走的更远”,一款酒要和背后的人或者理念一起营销。因此换一个角度来看葡萄酒不再只是商品,更像是和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酒庄游
疫情结束还没多久,国内的旅游就爆火了两个城市,广大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居高不下。葡萄酒旅游过去一年也回温明显,在餐饮、住宿等方面有一定承接能力的酒庄,均表示过去一年能明显感受到热度回升,专门承接酒庄游的团队也陆续增加路线。
有些观点认为,酒庄游更多针对的是资深葡萄酒爱好者,但酒庄游的本质是旅游,从旅游本身出发或许反而能给葡萄酒宣传起到更好的作用。酒庄具备了集户外风、度假体验、工艺探索于一体的旅游基础,在需求旺盛的今天,酒庄游极具潜力。
整合与合作重塑行业
放眼国内外市场,小型酒商们无人能躲过这场淘汰赛,大型酒商们也在收购合并中重生。2023年,美国出现了至少十起以上行业大型交易,国内头部进口商也有大手笔的整合,这些大动作将少数公司推出购买力和话语权的重围,这无形中给酒庄施加了压力,中小型酒庄能否挤进市场或者直接接触消费者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结
对新年的趋势预测之下是隐藏的期待,有人说今年意大利或许会在二级市场打赢一仗,有人说各式各样起泡酒的崛起会让香槟压力更大,有人说会出现越来越多新品种(本土品种复兴或杂交品种)和新产区(小产区),有人说包括自然酒、橙酒、无醇葡萄酒在内的小众品类将成为常态......也许最坏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机会,毕竟就现在的市场而言,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