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为纪念“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主题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十年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成果与实践再一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
酒,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不仅仅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在人类文明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酒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休戚相关,在中国倡导的“全球命运共同体”日益成为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今天,古老的中华文明随中国酒走出国门,借助“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远播世界,更加具有现实的意义。接下来,《中国酒业》杂志公众号分三期揭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酒业如何亮眼,今天是最后一期:
葡萄酒:从丝绸古路走来,向“一带一路”迈进
古代丝绸之路曾为促进贸易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将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而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中国葡萄酒产业也必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想抓住这些机遇。国产葡萄酒酒必须从自身做起。
葡萄酒与“一带一路”渊源颇深,是中亚文化交流的纽带。早在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就看到大宛盛产葡萄酒的景象:“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如今的“一带一路”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作为中亚文化纽带的葡萄酒自然也成为“一带一路”耀眼的存在。目前中国宁夏、甘肃、新疆等地的政府,都将葡萄酒作为当地重点发展产业。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相当于为西部省份打开了新的进出口通道,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也为葡萄酒企业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配套服务,为投资者带来便利。
今年五月,“一带一路”国际葡萄酒大赛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拉开帷幕。活动以葡萄美酒为媒介,“丝绸之路”为纽带,让世界各地的品酒师、专业评委共叙友情、共品佳酿、共谋发展。让人更为关注的是,大赛上新疆葡萄酒产品表现十分亮眼,在384个奖项中共获得141个奖项。其中,获得大金奖12个、金奖54个、银奖75个,展现了新疆葡萄酒产业强劲的整体实力和不断跃升的产品水平。
中国葡萄酒如何闪耀“一带一路”
葡萄酒有“七分原料,三分工艺”的说法,应寻找更适合中国产区的酿酒葡萄品种并提高栽培技术,增强国产葡萄酒的个性。目前,国内一些酒庄在提高酒的品质上下足了功夫,在原料、工艺方面更加精细化,严格把控质量,生产出了备受国内外认可的高端产品。
打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以新疆为例,地处全球酿酒葡萄黄金种植带上,是我国酿酒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大区,也是我国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
依托葡萄及葡萄酒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近年来新疆以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原料基地标准化建设和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优链,葡萄酒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新疆已形成了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焉耆盆地、吐哈盆地四大葡萄酒产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葡萄酒产量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涌现出西域、尼雅、楼兰、乡都、天塞等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葡萄酒品牌。
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葡萄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新疆将努力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优质高端葡萄酒的核心产区,形成四大葡萄酒主产区和阿克苏传统慕萨莱思葡萄酒特色产区、南疆三地州葡萄蒸馏酒新兴产区的“4+2”产区发展格局。同时,新疆将推动葡萄酒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空间布局由“平面分散”转变为“集群发展”,通过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培养、引进高水平技术交流
葡萄酒是舶来品,因而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基础较为薄弱,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度缺乏种植、生产技术方面的人才。从长远来看,如果不能培养或者引进这些技术层面的人才,就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内一些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留学国外的专业人才也纷纷回国,投身到了国产葡萄酒产业发展的大潮中。
不只是带来市场空间的增长以及推动产能的消化——实际上,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国内产区与国外的交流随着政府的互动而逐渐增多,从而带来栽培技术、酿造技术、葡萄酒文化的提升。在葡萄酒专家看来,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对于葡萄栽培很有作用,除了西北产区面向陆上丝绸之路外,烟台产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未来将会同日韩、俄罗斯等国在经济上有更多交往,带动葡萄酒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就好像是一个风口”在这个巨大的风口之下,很多产业都将获得“飞上去”的机会,而葡萄酒产业则首当其冲,成为这项战略的最早受益者。
在山东,葡萄酒酿造技术的交互,从160多年前就已经扎根。1873年,美国传教士在蓬莱引种了第一株酿酒葡萄,从那时起,在山东蓬莱,也种下了葡萄酒产业的种子,将葡萄酒与蓬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经过多年年的发展,葡萄酒产业逐步发展成为蓬莱的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集葡萄苗木培育、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尤其是近年来,坚持“优质产区、特色葡园、精品酒庄、标准引领”的发展思路,强化链式思维,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推动葡萄酒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这是山东推进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谋划、扩大、做优现代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多年来,山东烟台持续强化政策支撑,相继颁布实施了《烟台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出台了《关于促进烟台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了市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把葡萄酒作为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之一,整合区市、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全市各个层面力量,链式推动、倾力打造,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让烟台葡萄酒迈入发展新阶段。
提升品牌认同价值
在中国,很多产品的价格定位并不是从市场、消费者和产品品质出发,而是从经营者去考虑,一旦价格脱离了市场,就会失去很多消费者。因而,酒企、酒商应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以合理的价格面向消费者。
在从商务消费转向大众消费的过程中,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葡萄酒已经成为代表时尚生活方式的新中产群体“生活必需品”。这也预示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目前正处在“关键时期”,政府、产区、企业和消费者都在积极努力和变革,促进行业的升级转型。而更多要做的,则是让中国消费者,了解中国葡萄酒,从刚刚闭幕的“一带一路”峰会招待晚宴上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葡萄酒正在以自己的魅力征服着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首脑们的味蕾。
事实上,中国葡萄酒的品牌内涵,早已在世界“被提名”,资深酒评家、葡萄酒作家Manfred Klimek在德国《世界报》上发表题为《中国葡萄酒会很快超越法国葡萄酒吗?》的文章,在品鉴了包括来自法国的拉菲、雄狮酒庄与来自中国的龙谕、巃岱及敖云等顶级葡萄酒后,他表示,龙谕是“第一款不受任何外国影响,口感上堪称酒王级的中国土生土长的高档葡萄酒”,更进一步断言,到2030年,世界上一些最好的葡萄酒将来自中国,来自中国人自己的酒庄、酒厂,由中国酿酒师自己酿造,他们将根据产区、品种或气候赋予葡萄酒来自中国的独特且可识别的特色。
在这么多赞誉面前,我们需要的是对中国葡萄酒,拥有信心。
适合之路,才是符合中国葡萄酒的发展之路
总书记2016年、2020年两次视察中国葡萄酒主要产区之一宁夏时,对葡萄酒产业给予高度肯定、寄予殷切厚望。近年来政府机构在产业政策、产区建设、资金支持方面动作连连,在强有力的政策引领下,中国葡萄酒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成熟,中国的消费者越来越需要一款能够代表自己的葡萄酒。这些成长于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的消费者,对中国文化更为自信。他们需要的葡萄酒文化不再是选酒时仍然言必称“波尔多”,品酒时仍然操着不太熟练的术语讲着“黑醋栗,橙花”的香气,配酒恪守“红酒配红肉”的准则,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如果说产业导向和消费者的自发需求,是葡萄酒行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那么领军企业则是行业转型升级的领航员。不同文化体系塑造了消费者独特的信念、价值观和习惯,根植于深厚的东方生活美学,如今中国葡萄酒文化有了更丰富多元的表达。而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在一带一路交流互惠的当下,中国葡萄酒想要走出去的唯一根本,是走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的产业之路。只有探寻到自己的道路和文化自信,把“软实力”转换成“硬支撑”,才能在面临外部冲击时不迷失方向,这便是中国葡萄酒越发明耀的未来,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