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为早谢的玫瑰伤感,它随短暂的春光一同枯萎;熟透的葡萄真叫我喜欢,它在山野枝蔓间果实累累。它是金黄色秋天的欢欣,把山谷打扮得多采多姿。(《葡萄》普希金)——题记
邱东海
在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西北,红柳河自皑皑白雪的东天山蜿蜒而下,汇入深藏在地下的坎儿井,避开了烈日、狂风,滋养着下游千亩葡园。这里是蒲昌酒庄的所在地,也是酒庄种植师邱东海的家乡。普希金笔下葡萄丰收的场景,也是他熟悉并钟爱的,他的人生早已融入了红柳河畔的四季更迭,陪伴着葡萄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生长轮回。
支边青年与酿酒葡萄
蒲昌酒庄葡萄园
1959年,响应国家支援边疆建设的伟大号召,江苏东台、海安、如皋、吴江和邳县的青年人先后分多批远赴新疆吐鲁番支边。那时吐鲁番西北的红柳河畔远没有现在的绿意盎然,放眼望去是一片戈壁荒原。
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计划筹建红柳河园艺场,计划作为农业厅的试验总场来进行葡萄种植的试验,在老一辈农业技术员的带领下,支边青年们在这片荒原上安营扎寨,开渠引水,垦荒造田”。筹建阶段恰逢赶上“三年困难时期”,支边青年们顶着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在红柳河畔开垦荒地2万亩,种植葡萄8300亩。
红柳河畔的黎明景色
这些把青春献给了边疆建设的年轻人们完成了园艺场建设,便在这里安家落户,工作生活,这其中就有邱东海的父母。1964年,邱东海出生在红柳河园艺场,红柳河园艺场的发展伴随着他的成长。从他记事起,红柳河园艺场就已被万亩郁郁葱葱的葡萄园所包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父辈们劳作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棵棵葡萄藤撑起了园艺场的辉煌历史,也见证了支边青年们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间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葡萄酒泰斗郭其昌在对全国各产区考察后,最终选址新疆鄯善、河北昌黎和山东蓬莱等5个地区,设立酿酒葡萄母本园,此后一股大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的风潮正在席卷中国的西部。红柳河园艺场距离鄯善只有百余公里,首当其冲受到这股风潮的影响。当时红柳河园艺场葡萄产业规模可观,场内还于1975年建立了新疆吐鲁番市葡萄酒厂(蒲昌酒庄前身),比百余公里外的新疆鄯善县葡萄酒厂(楼兰酒庄前身)还要早一年。
邱东海在葡萄架下观察膨大期果穗
趁着酿酒葡萄种植热潮,红柳河园艺场在原有无核白葡萄的基础上,陆续新增了赤霞珠、柔丁香、白羽、沙布拉维、北醇、贵人香等品种,而这些老藤葡萄树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蒲昌酒庄宝贵的历史底蕴。随着葡萄品种的丰富、栽种面积的扩大,红柳河园艺场对于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员的需求与日俱增。1982年,随着新的葡萄苗栽下,身为园艺场子弟的邱东海也第一次走出了吐鲁番,前往新疆昌吉农业学校(现为新疆昌吉农学院)学习葡萄栽培管理,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回到红柳河园艺场,在一队担任农业技术员。
红柳河畔的风土密码
“高温、大风是这里气候的主旋律,坎儿井、小棚架则是过往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地块与品种的选择就是我们的个性”,当问到邱东海如何用一句话概括蒲昌酒庄的风土,他如是回答道。
达坂城雪山景色
蒲昌酒庄所在的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部,属独特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四周被高山环抱,增热迅速、散热慢,形成了日照时间长、气温高、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量大的气候特点。蒲昌酒庄葡萄园位于知名的“三十里风区”边缘,地势差、气压差、气温差三者叠加让这里常年有大风天气。阳光带来了高温,强风让空气干燥。正是凭借吐鲁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蒲昌酒庄因地制宜,专注于有机种植,经过5年的严格检验后获得了获得了国际上最大、最具权威的有机认证机构之一——国际生态认证中心(ECOCERTSA)的认可。
尽管气候干旱,但坎儿井(Karez)的存在,让蒲昌酒庄的葡萄园得以拥有充足的灌溉水源。红柳河自东天山上顺流而下,原来在一万泉附近流入地下的坎儿井成为暗河,如今红柳河上游建设了水库,由水库调水引入坎儿井。
红柳河园艺场特有的小棚架架型
特殊的气候条件也造就了蒲昌酒庄葡萄园独特的架型结构,有别于常见的篱架栽培。蒲昌酒庄采用的是红柳河园艺场特有的小棚架架型。葡萄果穗藏于繁茂的枝叶之下,既避免了强烈日照造成的灼伤,也能减少夹杂着沙石的强风对葡萄的损伤。“小棚架看上去略显粗放,但却是最适合的架型,这种架型唯一的缺点是无法进行机械化管理,每个物候期的葡萄园管理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
蒲昌酒庄葡萄园由红柳河园艺场七队(海拔500米)、五队(海拔650米)以及一万泉(海拔1200米)三个重要地块组成。往返每一个地块,了解葡萄园的生长情况便成为了邱东海最普通的日常工作,“三个地块之间土壤、栽种品种、生长周期都有明显差异,了解每一个地块每一个品种的实时情况是种植师最基本的工作。”
邱东海在葡萄园里查看葡萄长势
比如海拔越高土壤中砾石含量越高,葡萄酒种的矿物质感表现更强。一万泉海拔高,气候冷凉,白羽、黑比诺、贵人香、美乐、沙布拉维在这里表现更好;七队、五队海拔低、积温高,赤霞珠、柔丁香、北醇等品种能获得更佳的成熟度。三个地块之间物候期相差短则3、5天,长则十天半个月,反映在不同的品种又进一步拉长了蒲昌酒庄的采收期。7月下旬,通常是最早成熟的柔丁香拉开采收序幕,到9月下旬最后一批沙布拉维采摘完,整个采收季要一直持续两个月,“跨度看起来很漫长,但采收通常分段式进行,集中度非常高。吐鲁番的高温天气会让糖度快速升高,同样酸度也在急速下降,不仅要把握精准的采收时机,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采收,以保证品质的均一”。
守护自然净土 传承支边精神
在红柳河园艺场,邱东海对当地风土和葡萄脾性的了解算得上首屈一指。他跟葡萄打交道将近四十年了,他先后在一队、三队担任技术员,后任三队副队长,又自己折腾了几年葡萄承包种植,2016年开始担任蒲昌酒庄基地负责人。可谁又能想到这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种植师也曾被葡萄伤了心,一度想要放弃种葡萄。
海拔1200米左右的一万泉葡萄园
原来曾经红柳河园艺场改制,鼓励职工承包葡萄园。自2009年开始,邱东海也开始承包葡萄园,种植鲜食品种用于葡萄制干。到2016年左右,制干葡萄产业受国内大环境影响下滑严重,再加之连着两年成熟季遭遇阴雨天气,造成产量受损,辛苦一年下来不仅没有可观收入,反倒赔钱。邱东海无奈放弃了承包多年的葡萄地,一度心灰意冷打算就此退休。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尽管承包失利,但邱东海在葡萄种植管理上的能力却是园艺场有目共睹的。正巧蒲昌酒庄总经理刘伟打听到邱东海正赋闲在家,便亲自上门邀请他加入蒲昌酒庄,负责葡萄园管理工作,“蒲昌酒庄很多葡萄园都是我看着一年一年长大的,对这些葡萄树有感情。这些老藤葡萄不仅像是自己的孩子,更是父辈们支边精神的传承,人上了年纪总爱念旧,还是舍不得”。
榨季酒庄忙碌的生产景象
能打动邱东海让他重新出山的不仅是酒庄总经理刘伟的真诚,更是蒲昌酒庄的发展他始终看在眼里,“这是一家真正想种好葡萄、酿好酒的企业”。2008年,香港企业家张建强因一瓶柔丁香葡萄酒而结缘红柳河畔,将原本场内的老酒厂收购改组,建成了如今的蒲昌酒庄,并先后聘请热拉尔·高林(Gerard Golin)、洛里斯·塔塔里亚 (Loris Tartaglia)、威廉·托马斯 (William Thomas) 等国际知名酿酒师来此工作。
与许多在新疆原始地貌上重新开垦土地种植葡萄的酒庄不同,蒲昌酒庄接纳了吐鲁番红柳河园艺场的旧有葡萄园、耕作模式以及丰富的品种体系。就这样,邱东海又回到了他熟悉的葡萄园,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种植管理经验奉献给这个看似年轻却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酒庄。从开春的清园、葡萄出土,到春天的抹芽除草,到夏季的疏花疏果,再到秋冬的采收、修剪、埋土,每一道工序他都带领工人们亲历亲为。酿酒葡萄园管理更注重果实品质,邱东海便虚心向酿酒师请教学习,有针对性地制定葡萄园管理规范,并配合技术团队改造旧园,更新品种。
葡萄园人工采收
几年下来,邱东海的管理方法初见成效。修剪下来的枝条粉碎成木屑混合葡萄皮渣、羊粪制成有机肥深沟播施改良土壤。小棚架栽培模式渐入佳境,架面从多主蔓扇形结构改变为密植栽培独龙干模式,将葡萄亩产严格控制在300-400公斤,保证品质并兼顾经济效益。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生物有机防治,如挂黄板、放诱捕器,糖醋液、迷香丝等方法,杜绝一切化学农药,让葡萄园土壤更具活力,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生态系统更稳定。传统的覆土防寒费工费时又费钱,现在经过改良采用保温棉被进行越冬防寒,保温效果不错,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工压力。
“缺水、缺劳动力、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差”,在葡萄园日常管理工作中,邱东海仍然面对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尽管有坎儿井让灌溉更加便利,但目前蒲昌酒庄仍然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关键节点协调浇水是邱东海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吐鲁番很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葡萄园工作很难找到青壮劳动力,葡萄园人工成本投入巨大,“未来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葡萄园内部分品种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每年春天都是邱东海最忐忑的一段时间,“今年4月初,蒲昌酒庄遭遇了一周左右的倒春寒,柔丁香等早熟品种正处于发芽阶段,受冻严重,有少量葡萄被抽干、冻死,直接影响了今年的产量”。葡萄酒就是这样一个看天吃饭的产业,大自然给予了阳光雨露,也会有风霜雨雪,而邱东海能做的就是要把损失降到最低。
采收下来的白羽葡萄
红柳河流水汩汩,邱东海的葡萄人生也仍在继续。“葡萄不断生长,气候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对于种植师来说,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每一项工作不仅要及时、精准,更要与酿酒师、领导层做好沟通,保持决策一致。我种了一辈子葡萄,深知种植师岗位的重要性,道理很简单——有好葡萄才能酿好酒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