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葡萄酒的世界比作一个舞台,庄主、酒评家、业内大腕儿无疑是人们热衷关注的“明星”,一颦一笑皆是故事;可在舞台厚厚的帷幕之后有谋定而动的酿酒师,更有默默无闻的种植师和无数的果农,同样都是葡萄酒的缔造者,他们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新疆天塞酒庄种植公司副总经理焦志谦便是这样一位性格低调的种植师,在聚光灯照耀不到的地方,依然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幕后精彩。
焦志谦
热爱、专注与相逢
焦志谦出生在甘肃定西,大学就读于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所学校是中国西北地区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与威龙公司合作办学,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企业人才实际需求,开设了“威龙班”,产学研结合定向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便顺理成章地去了甘肃武威清源基地,成为了一名葡萄种植师。
在河西走廊产区工作的四年,是焦志谦沉淀历练的时光。腾格里沙漠边缘葡萄园虽然远离人烟,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农家出身的焦志谦对此毫不在意,一心扑在工作中。威龙是国内最早发展有机葡萄园的企业,也正是这段工作经历让焦志谦对酿酒葡萄的有机种植和管理有了真切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
天塞酒庄葡萄园
时间来到2016年,四年的工作让焦志谦积累了不少的专业知识,但他总感觉自己需要提升的还有太多,“葡萄酒从业者往往都会有这种感觉,学习越多才会发现,原来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更多。”在对国内产区走访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新疆焉耆盆地产区的天塞酒庄。“那时天塞酒庄在国内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被中国酒协授予了中国酿酒葡萄种植示范基地称号,有着新疆乃至全国一流的种植团队”,带着崇敬和仰慕,经酒庄顾问李德美老师的引荐,焦志谦加入了天塞酒庄开启了事业新的征程。
从祁连山下的腾格里沙漠边缘到天山脚下焉耆戈壁滩,虽然都是贫瘠的土地,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土。焉耆盆地地理位置特殊,天山阻隔了西北而来的寒冷空气,冬季不至于有极端严寒,葡萄埋土便可安然越冬;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渗入地下,为葡萄园提供着充沛、洁净的灌溉水源;博斯腾湖宽阔水域宛如天然的空调,稳定着周边的微气候循环。三面环山一面临湖的地理特点,为酿酒葡萄生长营造出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当地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每年萌芽期,工人们会将弱芽、畸形芽抹去,保证葡萄树通风透光,平衡生长。
除了有优秀的风土条件,天塞酒庄还是一个有着高起点高标准的精品酒庄,创建之初便制定了系统而长远的建园规划,并为此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土地平整、地块划分、防风林种植,作业道路与滴灌设施布局,品种与苗木选择,定植方式、架势与树形设计等方方面面,都经过了反复系统的论证,确立了与葡萄园所在区域土壤、气候完美契合的葡萄园建设和葡萄种植模式。科学化、标准化、机械化、精细化的葡萄园管理在焦志谦眼里像是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令他欣喜异常,“天塞酒庄葡萄园管理是一个有着高起点、极为完善的体系,对于我们种植师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有清晰的目标和计划,把每道工序力求精细地执行到位即可”。
农家出身的焦志谦有着朴实耐劳的性格,从小在田间地头长大的他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从业十多年来他从未在葡萄生长阶段里长时间休假,“如果有几天看不到葡萄园,不在田里走一走,总感觉心里忐忑,安不下心来,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干一行爱一行’吧!”凭着这份热爱和专注,焦志谦遇到了天塞酒庄——这个可以让他有更好发展的平台,如一株顽强生长的葡萄藤,在焉耆盆地的戈壁上扎下了根,转眼便度过了七载春秋。
葡萄酒的灵魂源于土地
天塞酒庄葡萄园机械化程度很高,出土时节机械会先刮去大部分覆土,极大节省了人工
在行业内,天塞酒庄被誉为“中国精品酒庄教科书”,霍拉山下2000亩标准化有机葡园便是这本教科书翻开的第一页。“标准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尽管在连片的冲击扇上,整体气候差异不明显,但天塞酒庄也从未机械式地将统一标准套用在整片葡萄园”,焦志谦介绍天塞葡萄园被划分为四个单元32个地块,由20家种植户长期对应进行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塞种植团队针对每一个地块、每一个品种都积累下了足够的经验,在架型选择、种植管理、水肥控制、采收时机等方面寻找到了最合适的答案。焦志谦坦言,葡萄酒的灵魂来源于脚下的土地,天塞酒庄每一款酒的酿造其实在葡萄园里就已经开始了。
焦志谦向种植工人分享葡萄园管理技巧
每年焦志谦还要对葡萄园进行改良优化,这项工作主要由苗木培育和品种更新两部分组成,“天塞酒庄每年都会培育新的苗木,对酒庄长势不好的葡萄进行更换,今年我们更换了4万株葡萄苗,完成了150亩的改良优化”。目前,霞多丽、马瑟兰、西拉是天塞酒庄的优势品种,每年种植面积都在增加。此外,天塞酒庄还正在探索马尔贝克、小味儿多、萨别拉维、歌海娜、小白玫瑰等潜力品种的风土表现,并不断观察它们的生长适宜性,深入研究品种特性,以此提高天塞葡萄酒的独特风格。去年5月,天塞酒庄完成了一项科研壮举,将马瑟兰葡萄酒及马瑟兰葡萄苗同时送入太空,期望探究葡萄酒与葡萄苗在历经太空环境后可能出现的变化乃至基因优化。
霍拉山下的天塞葡园
2022年,天塞酒庄启动建设了特色酒种研发中心,研发具有新疆风土特色的优质特色酒种,还将承担产区推广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功能。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天塞酒庄还正在进行加香型葡萄酒、加强型葡萄酒、起泡葡萄酒、白兰地等新产品研发。天塞酒庄不断开发新产品的底气和动力,与其科学标准、扎实严谨的葡萄园管理是分不开的。
志远而谦逊 描绘中天山
焦志谦人如其名,胸有志向而为人谦逊,当问起他加入天塞后做出哪些贡献。他豁然一笑说,“哪里谈得上贡献,不过是把分内的工作做好而已”。焦志谦坦言他加入时,天塞酒庄已经建立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机械化的葡萄园管理体系,他日常工作的关键词可以归纳为“积累”与“完善”:“积累”是他在工作中建立健全葡萄园每个地块的档案和年份记录,追踪厘清产品风格与地块之间的关系;“完善”则是他进一步优化完善了酒庄水肥管理体系和病虫害防控体系。
每年霞多丽最先开花,而后是美乐、西拉、赤霞珠、马瑟兰。
焦志谦平时喜欢看NBA,他形容种葡萄和NBA比赛特别像,既要做好统筹规划,也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在他眼里,葡萄生长季如同一个赛季,每一道工序就像每一场常规赛,每一场都要去努力获得积分。极端气候的变化和运动员的伤病一样,是不可控的因素,所以要提前做好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去作出选择,把影响降到最低。出土、埋土、抹芽、采收这些关键时间点更像是季后赛,可以说是要全身心投入、分秒必争的。“采收后期,赤霞珠和马瑟兰采收时间很近,就需要较多的人工投入,各个地块规划好采收进度,多点开花、齐头并进式地去完成”,焦志谦的比喻生动而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紧张忙碌的榨季。
每到丰收季节,焦志谦脸上最多的表情便是笑容
焉耆盆地产区地处内陆,不确定的天气变化和夏季高温常常对葡萄生长、成熟造成不利影响,而这些也是焦志谦与种植团队需要时刻面对的。就在今年立夏,焉耆、和硕经历了一次几十年不遇的霜冻天气,本该绿意盎然的葡萄园,却飘起了鹅毛大雪。葡萄树正值抹芽期,原本大家都期待着果穗开花,但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让嫩叶和藤蔓上覆盖了厚厚的积雪。“这次我们遇到的是混合霜冻,较为有效的办法是烟雾法,利用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废机油、赤磷或其他尘烟物质,在霜冻来临前半小时或1小时点燃。烟雾能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烟雾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热量,会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适用于短时霜冻”。
2020年春天,因疫情缺少人手,酒庄员工全上阵,焦志谦为大家讲解出土操作
一夜无眠,焦志谦与团队历经6个小时,在葡萄园旁生起了988堆火焰。凌晨微暖的晨曦中,薄雾弥漫在天塞葡萄园中,葡萄树安然无恙。得益于天塞酒庄种植团队的提前准备、防护得当,这次霜冻未对葡萄园造成严重影响,仅仅有部分卷须、新梢顶端稍微被冻伤。在戈壁滩上种葡萄,开垦难度大,养护成本也很高,天塞酒庄创建以来遭遇过的极端天气不胜枚举,几乎贯穿着整个葡萄生长阶段,“出土怕霜冻,花期怕大风,转色成熟担心降雨,采收前又担忧持续的高温”,来到新疆焉耆盆地加入天塞团队,每个年份对于焦志谦来说都是充满挑战和未知,但他早已融入脚下这方风土,懂得了怎样从容面对,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共处。
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对葡萄酒产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在天塞酒庄的葡萄园里也有非常明显的体现。焦志谦记得刚到酒庄时,采收期在8月底,而到了2022年采收时间已经从8月上旬开始了。应对这一趋势,天塞酒庄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从2016年开始,天塞酒庄与杜邦公司、中国农业大学联手,以天塞葡园为实验基地,通过局部遮阴、叶幕光照与微环境的调控,探索酿酒葡萄的品质变化。
今年立夏,天塞酒庄种植团队通过放烟来抗击霜冻
这项科研工作从焦志谦加入天塞便开始参与,一直持续至今,积累了宝贵的数据,并总结出一套适宜当地风土的叶幕管理模式。天塞酒庄葡萄园为南北行向,葡萄架东西两侧叶幕比例有着明显区别,这是由于焉耆盆地上午温度偏低,日光照射通常不会很强烈,东侧葡萄需要更多的光照,叶片数量相对较少。中午过后盆地内温度急剧升高,光照强度大,西侧就需要多留叶片进行遮挡,以免日灼带来不良风味。通过多年来的不断试验,天塞种植团队计算出了最合理的叶片数量,即每个枝条保留至少20片葡萄叶。既能抑制葡萄的植物性生长,又能在成熟季为果实提供充足养分,并保持叶幕之间的通风干燥,一举多得。“叶幕管理也并非能一套方案放之四海而皆准,不同的品种之间还需要微调,通常霞多丽、美乐、西拉容易受日灼影响,需要严格控制叶幕量,马瑟兰则不必太过担心”。近年来,随着种植管理经验的丰富,焦志谦也善于发现总结葡萄生长的规律。他观察到有些品种虽易受日灼影响,但长势中庸的植株果实即便完全暴露在日光照射中,也不会被灼伤,“我推测果实抗日灼能力不仅和叶幕有关,跟植株长势也有一定关系,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来印证”。
焉耆盆地阳光炽烈,葡果转色。绿荫之下,红色品种由青转向红、紫、深蓝,白色品种则变得透彻。
天塞酒庄地处南疆,地广人稀,劳动力资源匮乏,机械化是葡萄种植的必由之路。酒庄与中国农机研究院以及装备生产工厂合作,研制生产了深施有机肥、出土机等多台目前国内首创的适合焉耆盆地产区作业的葡萄种植机械,基本实现了葡萄种植过程的全面机械化。每逢出土、采收等需投入大量人工的物候阶段,天塞酒庄依靠葡萄园机械总能从容面对,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保障了葡萄的生长和原料品质。“未来,我们还将通过智能化、大数据建立现代智慧农业技术体系,借助疆外智力资源远程助力,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焦志谦介绍。现代智慧农业技术体系有望从多维度提升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提高效率,从而助力实现“新疆葡萄酒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目标。
隐秘而非凡 幕后真英雄
天塞酒庄种植师团队主要成员:焦志谦(后排左)、林永平(后排右)、李东东(前排左)、胡建春(前排中)、蒋延军(前排右)
天塞葡萄酒的超然品质,不仅仅得益于新疆焉耆盆地天堂级的葡萄酒产区自然风土,以及背后中西结合的酿酒大师团队,更少不了酒庄种植团队的辛勤付出。
2021年9月28日,中国酿酒葡萄优秀种植师团队评选结果揭晓,天塞酒庄入围2021中国十大酿酒葡萄卓越种植师团队,以天塞总工程师蒋延军为首的天塞种植师团队一下子从幕后被推到台前,焦志谦、李东东、林永平、刘平、胡建春等天塞种植团队的核心成员得以首次公开亮相。“我们非常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不仅是行业对天塞酒庄种植团队的褒奖,也是对所有认认真真种植葡萄,勇于探索中国风土的从业者的激励”,焦志谦如此说道。
天塞酒庄葡萄成熟了
在葡萄酒行业,最常听的就是“先天在原料,后天在酿造”,但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葡萄种植师们常常被人们忽略和遗忘。这群与土地直接对话的人们默默耕耘着,忙碌于春耕冬埋、夏剪秋收的每一个时刻,身影却匿迹于聚光灯照耀不到的幕后,把汗水晕染进每一款伟大的葡萄酒中,他们是葡萄酒行业里真正“隐秘而伟大”的一个群体。
对于种植师这个职业,焦志谦希望行业能健全葡萄种植师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很多从业者可能未接触过系统的专业学科教育,行业、院校、产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增加从业者充实自身知识储备的途径,行业还需建立、完善种植师遴选评级制度,有定期的考评和晋升”。
焦志谦在讲解管理修剪要点
种植师的待遇和发展前景在焦志谦看来也是非常重要,回想当初一起毕业的同学,都曾满怀信念地踏入了葡萄酒行业,但最终坚持到现在的却只有焦志谦一人,“这份工作需要面对着风吹日晒,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汗水,皮肤黝黑、干裂,看上去比同龄人至少要老上十岁,人们都说种植师辛苦,但我们知道,辛苦反而是次要;许多人离开这个岗位并不是辛苦,而是看不到事业的未来,而是受生活所迫”,焦志谦坦言,自己之所以能坚持下来,离不开天塞酒庄的培养和关怀。
天塞酒庄采收季
天塞酒庄对每一位员工的人文关怀,让他们在荒凉的戈壁上有了“家”的归属感;天塞酒庄葡萄酒在市场上的畅销和各类奖项的获得,也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以天塞酒庄的种植工人家庭为例,酒庄为他们建起两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员工房,让这些来自四川、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的家庭们在戈壁滩上“安居乐业”。酒庄聘请周边村镇员工2300余人,多数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酒庄每年支付葡萄种植、冬埋、出土、采收等季节性用工费用300万元,这些对于振兴西部、扶贫攻坚、民族团结意义深远。
天塞酒庄秋色
“小小的葡萄,不仅改变了荒凉戈壁的自然景色,更改变了这片土地上劳动者的面貌”,2018年焦志谦与学妹焦转红喜结良缘,焦志谦在葡萄园忙碌,焦转红在质检部工作,和许多在这里工作的家庭一样,爱在哪里,家便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