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世界葡萄酒,我们通过与业内资深讲师对话的模式,用7个深度提问串联起讲师们的真知灼见,希望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深入探讨他们心中对于新世界葡萄酒的未来发展趋势,并让读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全方位理解新世界葡萄酒!
在进入正题之前,还是有必要隆重介绍一下本季的讲师!
Q1:你觉得,这6个新世界国家和产区,未来10到30年你预测走什么样的路?
Lingling LIU(阿根廷):对于阿根廷来说,10-30年的未来尺度有点久远,因为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影响很大。但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酒庄,基本上会维持自己的发展路线,加深国际化沟通,树立更明确的品牌形象。产区的划分会更重视自然环境,以地形、土质、气侯为依据。种植的界限会在追求新鲜度的驱使下,进一步突破海拔、纬度的边界,探索更冷凉的区域,酿造优雅、有张力、酸度天然、酒精度不高的风格。酿酒工艺的运用会返璞归真,混凝土发酵池经过改良后会重回舞台中心,用于发酵和熟化。
Sam CHEN(加州):从加州的角度来看,30年还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跨度,现在比较难预测。不过未来10年主流品种依然当道,哪怕是在中加州和其他一些新兴区块,目前新投资的酒庄依然会在赤霞珠、霞多丽以及地中海品种上前行。种植方面他们会更快更深入调整到可持续的环保方式,以应对越来越明显的全球变暖。
Christian ZHANG(加拿大):全球变暖的影响,产区的种植面积会不断的扩大,风格也会变的更加的多元化,很多偏温暖产区的品种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气候。虽然葡萄酒产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可以少走很多旧世界产区的弯路,新的技术的运用酿造出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的酒款。
Xiao WANG(智利):多样化是智利发展的趋势。目前可以看出智利葡萄酒发展的几个势头:小而精的项目越来越多,领头羊酒庄的大项目会愈加壮大,贴牌酒越来越少。小项目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智利酿酒人员逐渐跟世界接轨,许多年轻酿酒师带着不同的酿造理念来到智利。同时也因为新橡木桶的使用越来越少,成本下降等原因,小项目可以更好地存活与发展。对于大厂来说则是大小项目两手一起抓。大项目则是销售的根基,小项目是为适应未来市场做准备。
Leon LIANG(新西兰):很显然,新西兰在过去50年中,已经成为了出产长相思、黑皮诺和霞多丽非常重要的新世界国家之一。这种重要程度,虽非在绝对的产量上,但大部分消费者在想起新世界长相思时,还是会在第一时间想起新西兰。未来之路则会是一场创新的成功,一方面新西兰会有更多的品种上的突破,近期阿尔巴利诺(Albarino)和绿维林(Gruner Veltliner)的走红就是非常好的实例。另一方面新西兰会探索更多的新工艺,比如:野生酵母的使用,整串比例的调整,不同类型木桶在白葡萄品种上的尝试等等,会出品更多长相思甚至黑皮诺的风格。
Ian DAI(南非):2030年的南非,在入门酒上的杰出品质会受到广泛的认可。随着欧洲的气候变化,相信会有大批的葡萄酒人才会移居到其他国家,南非必定会从此间受益。在中间的价位多样的表达上也会有很多的可能,比如更多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葡萄品种。而且也肯定会有一批世界级价格的葡萄酒出现。
Q2:对未来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市场、气候还是其他?
Ian DAI(南非):缺水是葡萄酒产区面对的普遍问题,南非也不例外。为了应对缺水,可能需要开辟新的葡萄园,改种新的葡萄品种,调整种植方式等等。对于南非而言,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还是很丰富的,可以从传统的产区移去更沿海的地方,更冷凉的地方,可以开始改种需要水更少的葡萄品种,比如传统的Chenin Blanc、歌海娜、Tinta Barocca等等。
Lingling LIU(阿根廷):政策。市场的开放程度、处女地的开发成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而政策又会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中阿关系近两年的深化合作就是良性关系的很好案例,极大地推动了阿根廷葡萄酒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
Sam CHEN(加州):目前来看,气候变化比较剧烈,这对需要比较长的生长期才能达到酚类物质成熟的品种有比较大的打击。从市场而言我觉得美国葡萄酒行业引导消费的能力是全世界最强的,因此不需要担心。
Christian ZHANG(加拿大):各个因素缺一不可。市场的需求决定了风格的导向,气候的变化决定了种植品种以及风格。个人认为最大的是气候,自然才是决定一切的先决条件。
Xiao WANG(智利):我认为还是市场,产品的发展趋势还是由市场需求推着走的。
Leon LIANG(新西兰):对未来影响最大的,于我而言是:人心。诚然,气候代表了生产端的条件变化,市场代表了消费端的喜好趋势,但始终理解并付诸实施的连接者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所以葡萄酒行业内部的交流,即时且高质量的沟通,会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影响。
Q3:哪些产区或者品种,你觉得在未来几年,会在这6个新世界国家和产区里成为新兴力量?
Leon LIANG(新西兰):虽然有非常多的品种,正在飞速发展,但我最看好的还是霞多丽。近几年,新西兰的霞多丽从之前的高分频出,成为了现在的风格确立,那种偏还原且果味纯净的风格,是学界和爱好者圈通吃的架势。如今,面对法国最后一片尚且没有被赶超的净土,其霞多丽也开始直面更多的挑战了。
Ian DAI(南非):在经典品种上,南非已经有很好的表现了。赤霞珠混酿很出色,黑皮诺很有可能性,霞多丽有各种风格,西拉歌海娜也各自有很突出的酒。对我而言我希望这个新兴力量是Chenin Blanc,对于南非的葡萄酒而言,这个新兴力量最好是赤霞珠混酿。
Lingling LIU(阿根廷):阿根廷的大西洋产区(Atlantic),尤其布宜诺斯艾利斯特区(Buenos Aires Province),会成为新世界新兴的海洋性气候产区。这里有海岸山脉、海岸平原,气候温和湿润,风大,温差小,有足够的地理多样性,适合出产清新优雅、芬芳复杂的风格。BA省已经有十多家可圈可点的酒庄、50多个葡萄园、150公顷左右的栽培面积,大型酿酒集团在这里的葡萄园也已经出产过美妙的年份。阿根廷的黑比诺也会继续崛起,在世界黑比诺版图占有一席之地。主要依靠两个极端:北部高海拔以及南部高纬度。
Sam CHEN(加州):加州来说可能多瑙河、地中海品种会渐渐展露更多的适应性,比如歌海娜、桑乔维塞和白诗南。
Christian ZHANG(加拿大):加拿大各个产区都很有发掘的潜力,因为都是新兴产区,没有太多的传统的束缚,现在都还在尝试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特定的风格其实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几代人的共同协作努力吧。
Xiao WANG(智利):我认为未来几年,智利整体重心将向南移动。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南部大部分葡萄园不需要灌溉,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比如Itata产区,这里有与众不同的是派斯(País)葡萄,它酿造的葡萄酒很像优质的博若莱(beaujolais),此外也有一些优质的赛美蓉(Sémillon)。另外一个有潜力的产区是比奥比奥(Biobio),接近南纬38度,气候偏凉爽,年平均降雨较高,黑皮诺、琼瑶浆和雷司令等品种在这里表现良好。
Q4:酒评人的地位在可见未来,会有什么变动?更有影响力还是会减弱?
Xiao WANG(智利):我感觉会逐渐减弱,现在整个世界都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趋势。一个是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二来消费者慢慢有自己的判断和喜好,而且大部分消费者对此并不在意,他们只是需要喝点儿葡萄酒而已。
Leon LIANG(新西兰):专业的酒评人会更有影响力,但是大而全的酒评人也许会面临新的挑战。同时,由于电子社交媒体在中国的快速崛起,更多的意见领袖也在不同层面影响着市场,毕竟中国市场如此之大,单一的酒评人很难下沉到最终的消费者。而对于专门品种,专门产区,专门领域甚至专门消费地区的酒评人会不同程度影响整个市场,并且形成相对多元的发声方式,毕竟: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Ian DAI(南非):通吃全球的酒评人预计会越来越少,而会开始有越来越多专注于几个地方,专注于几个国家的酒评人。他们对这几个国家产区高度的熟悉,熟悉新兴的酒庄,熟悉每个年份,熟悉每个人在做什么事情,他们的影响力会增加。
Lingling LIU(阿根廷):对于阿根廷来说,酒评人的影响力还是很重要。阿根廷有太多好酒并没有在世界上建立足够的品牌力量,仍需要权威人士的评价,来吸引消费者。
Sam CHEN(加州):事实上现在酒评人的影响力已经在分散了,看起来好像各个领域都有自己的KOL,但一方面各大KOL还没有完全摆脱被利益裹挟的命运,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崛起和底线不清晰也会让酒评人说话更为谨慎,以防得罪任何一方。结果就是消费者或爱好者会被不同方面的信息混淆。
Christian ZHANG(加拿大):相对保持稳定的同时,变的弱化。现在是全民自媒体的时代,更多的个人表达,更多的想法出现。消费者更加理性并且具有自我的独立判断能力,别人的意见听一听,借鉴借鉴,但最终的决定还是消费者自己做出的,酒评人的分数很大程度上变成卖酒宣传的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