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在泸州举行。会上,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理事长王琦做了葡萄酒分会2021年工作报告。
王琦指出,2021年1-12月,在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116家中,亏损企业达28个,企业亏损面为24.14%。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26.80万千升,同比下降29.08%;累计完成销售收入90.27亿元,同比下降9.7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27亿元,同比增长7.64%;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2.87亿元,同下降28.98%。
针对中国葡萄酒产业面临的巨大压力,王琦建议,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领导人视察宁夏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产业发展道路,重塑中国葡萄酒形象,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稳固产业,创造就业,促进西北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下为王琦所做工作报告摘录:
各位代表:
我就2021年分会的工作向大家汇报,并请大家审议讨论。
一、基本情况
我国葡萄酒生产涉及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产区分布在山东、河北、宁夏、新疆和甘肃等省区;2021年酿酒葡萄栽培面积约在110万亩左右;带动约150万人就业,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005家(2019年数据);是少有的能够链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业,对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1-12月,纳入到国家统计局范畴的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116家,其中亏损企业28个,企业亏损面为24.14%。
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生产企业完成酿酒总产量26.80万千升,同比下降29.08%;累计完成销售收入90.2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9.79%;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2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7.64%;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2.8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98%。
2021年的葡萄酒进口量是42.41万千升,同比下降1.42%;进口额为16.90亿美元,同比下降7.50%。其中瓶装酒进口量是30.21万千升,同比下降7.22%;瓶装酒进口额为15.83亿美元,同比下降8.76%。
二、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一)受疫情影响,葡萄酒在整个饮料酒行业中受到的冲击最大
1. 产销量大幅下滑,行业亏损严重。2021年,我国葡萄酒产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三重下滑,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76.9%、80.6%、93.7%,葡萄酒产量占全国饮料酒产量比重由1.8%下降至0.6%,营业收入占酿酒工业比重由5.0%下降至1.0%。其中,疫情影响下,2021年营业收入较2019年同比降低37.8%,是酿酒工业降幅最大的子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3.6%,位居食品工业子行业最低水平,2021年1-12月,产量、营收较去年同期分别降低29.1%、9.8%,亏损面达到24.1%,葡萄酒行业整体营收和利润尚不及一家白酒行业腰部企业的水平,大量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
2. 进口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以较低价格倾销持续扩大市场。2021年国产葡萄酒产量仅为26.8万千升,而进口葡萄酒进口量达42.4万千升,在中国葡萄酒市场表观消费量中占比高达61.3%。2021年葡萄酒进口产品均价为25.23元/L,而国产葡萄酒均价约为33.7元/L,进口葡萄酒产品以低廉的价格持续挤压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
(以上数据来源为海关总署,仅计算进口额,不包括产品进入市场后的品牌溢价和流通增值部分。)
(二)酿酒葡萄基地建设历史欠账多,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
一是优质种苗较为缺乏。酿酒葡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投入不足,同时引进国外种苗手续繁琐、要求较高。
二是葡萄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低。剪枝、采收、植保以及我国特有的越冬埋土等均以手工操作为主,不仅成本高,而且面临用工时间集中、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三是种植积极性不高、规模化程度低。由于葡萄生长周期较长,10年左右才进入壮年期,挂果时间可持续50年左右,远超目前30年的土地承包和流转上限,导致葡萄酒企业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种植,造成葡萄原料来源分散、收购成本高、品质得不到保障。
四是农业保障制度缺位,抗风险能力弱。各大产区基本每年都会发生因台风、霜冻、洪水、干旱、冰雹等各类气象和地质灾害造成葡萄减产的情况,但缺乏保险等有效的风险对冲手段。
(三)中国葡萄酒行业税负过重,与进口葡萄酒无法公平竞争
葡萄酒在我国作为工业品管理,按13%征收增值税,另外还有10%的消费税,据调查企业综合税负一般为25%-30%,而国外葡萄酒普遍按农产品征税,综合税负一般低于10%,澳大利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还在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海外推广等多个环节进行补贴;由于澳大利亚、智利等国葡萄酒综合生产成本较低,大量低价葡萄酒进入我国市场,挤占了国内产品市场份额;甚至有不少国内企业不再自己种植葡萄,而是直接采购进口原酒后在国内装瓶销售,导致我国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连年萎缩,严重动摇了国内葡萄酒产业根基。
(四)葡萄酒消费普及化遇到了瓶颈
由于营销中过度解读葡萄酒的舶来文化属性,导致葡萄酒消费强调场景化、仪式感,苛求品鉴方式和严格的佐餐搭配,给消费者留下了高档但刻板印象,逐渐被敬而远之,特别是面对当前年轻一代消费群体追求简单、轻松、新鲜的消费潮流,既无啤酒和果露酒的随意和亲民,更无白酒、黄酒社交属性和文化传承,导致葡萄酒在面临多种品类竞争时处于劣势,越来越难普及。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政策利好日益明显,产区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
2021年宁夏、新疆和山东等各大产区地方政府已经加大对葡萄酒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产业,政府的引领和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在此背景下,葡萄酒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产业,将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鼓励下,产区的概念和品牌将进一步强化,葡萄酒产区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
(二)“中国葡萄酒”IP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进一步提高,中国葡萄酒的产业自信、文化自信和品质自信稳步提升
中国葡萄酒产业随着近40多年的积累,尤其是在葡萄酒教育体系、栽培酿造体系和文化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国葡萄酒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中国葡萄酒”IP的品牌基础。
从中酒协提倡的“中国风土 世界品质”到领军企业提倡的“品过世界 更爱中国”,以及“中国葡萄酒”IP的建设,凸显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业者的产业自信、文化自信和品质自信,也标志着中国葡萄酒从品质时代进入品牌时代。
(三)中国葡萄酒行业未来将迎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将回升
近10年随着我国葡萄酒产业提品质、塑品牌和建文化的成果的逐步显现,加上中酒协和全行业从业者一起打造“中国葡萄酒IP”的努力,以及国货风潮的普及,中国葡萄酒在未来将有小幅度的增长。
(四)进口葡萄酒进口量逐步回升,中高端葡萄酒仍然是热点
随着整个世界疫情的缓解,进口葡萄酒总量将逐步回升;因市场的消费升级,中高端葡萄酒因巨大的品牌溢价,将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五)葡萄酒品类的普及化是行业未来努力的最主要方向
在面临其他酒种挤压以及非传统葡萄酒饮用区的中国,葡萄酒行业应提倡新饮酒文化运动,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着重于持续提升产品品质,提倡并持续进行推广和普及“轻饮用、慢享受、随意葡萄酒”的新概念,致力于消费者购买和饮用方面极简化和便利化,做大整个品类的盘子,是未来最应该努力的方向。
四、未来努力方向及解决办法
下一步,建议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指示精神,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产业发展道路,重塑中国葡萄酒形象,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稳固产业,创造就业,促进西北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包括以下五方面:
(一)加大对产业扶持力度,实现产业提质降本增效
1. 加大科研投入,优化品种和栽培技术。积极筛选和培育适应我国主要产区种植条件的酿酒葡萄优良品种,建立完善的良种苗木三级繁育体系;简化国外优良品种引进程序和条件;加强种植配套技术研发,实现良种良法有机结合。
2. 推进酿酒葡萄种植全过程机械化。大力研发和推广自动化埋藤机和出土机、采摘机、修剪机、植保设备等,鼓励建设农机服务中心,降低葡萄生产成本。
3. 重视人才培养,拓展从业者国际化视野。依托行业协会的培养体系,提升栽培、酿造、产品管理、品牌、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岗位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并与国家和地方的人才培训和职业培训政策有机结合。
4. 葡萄酒风格的本土化和风味特色化。鼓励企业以产区风土为基础,匹配适宜的栽培技术和酿酒工艺以及适宜的原辅料,发展独具特色的产品风格和品味,酿出具本地特色的优质产品。
(二)坚持三个自信,完善中国葡萄酒文化体系
1. 坚持三个自信,准确产业定位。坚持产业自信、品质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入探讨“中国风土 世界品质”内涵与外延,确立东方葡萄酒的定位,平等对标国际葡萄酒产业。
2. 规范葡萄酒流通市场,加强葡萄酒市场终端评价能力建设。采用葡萄酒中国鉴评体系标准,依托中酒协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和国家级评委队伍,对中国市场流通的葡萄酒产品进行感官评价,规范我国葡萄酒市场流通秩序,塑造适合我国国情的葡萄酒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品质和价值沟通语言,引导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放心消费,引领国内外葡萄酒从业者生产优质产品,规范葡萄酒产业健康发展。
3. 追本溯源,厘清中国葡萄酒发展史。厘清我国葡萄和葡萄酒发展史,尤其是阐明原生葡萄酒的发展历史和欧亚种酿酒葡萄的传播路径,摒弃舶来品的错误理念,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制定和消费者的正确认知提供理论依据。
4. 重构中国葡萄酒的品质表达体系和价值表达体系。顺应当前多元化、个性化、风格化的消费趋势,依托中酒协推动葡萄酒小产区和产区代表性产品的建设和培育工作,进一步推动单一葡萄园的建设和认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葡萄酒品质评价和表达体系,拉动国产葡萄酒消费。
5. 提倡葡萄酒新饮酒文化运动,做好葡萄酒的普及。厘清人酒之间关系,回归葡萄酒本质,匹配我国饮食文化特色,提倡“轻饮用、慢享受——随意葡萄酒”的葡萄酒新饮酒文化,实事求是地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拿出有其针对性的、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推广,让大家高高兴兴的喝葡萄酒,喝明明白白的葡萄酒,坚决抛弃一些繁琐的、陈旧的、阻碍了产品普及的西方饮酒文化。
(三)各产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共同做大、做强“中国葡萄酒”公共品牌
1. 树立产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夯实产业社会责任。为实现葡萄酒产区社会安定、风景秀丽、人民富足的目标,需要把产业发展与产区社会经济整体发展(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产业的社会责任,让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和人民带来获得感,满足感、荣誉感和安全感。
2. 提倡新服务,融合全产业。产业发展中需紧密结合旅游、体育、娱乐和周边产品等,增强人民的体验感和认同感,提升服务内容和方式,增加消费者的幸福感。
3. 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中国葡萄酒”IP。争取葡萄酒推广专项扶持资金和品牌建设基金,大力推广“中国葡萄酒”这一公共品牌。
(四)创新营销模式,规范市场流通,助力产业腾飞
1. 营销渠道二元制。大品牌大企业可建全国化、全渠道网络;产区内应(灵活的、多种形式)建设或引进专业销售服务平台(产销分离),提升销售的广度和高度。
2. 压缩渠道费用。积极发展新零售,开拓营销新渠道,压缩渠道成本,控制终端产品价格的性价比。
3. 推动葡萄酒分级制度。条件具备产区可率先进行产品的分等和定级,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4. 规范葡萄酒流通市场,满足美好生活需要。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商务部的领导下,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和自律作用,结合葡萄酒终端市场评价能力和放心店工程建设,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行为,净化葡萄酒流通市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五)开展先行先试,摸索有效做法
落实领导人关于我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可开展部分特殊优惠政策试点,为实现我国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探索可行路径。
1. 调整产业定位,保证产业平等市场主体地位。建议将葡萄酒定位为农产品,以接轨国际葡萄酒产业的实际定位,获得在中国市场上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竞争力。
2. 放宽准入制度,建设产区服务公共平台。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酒庄葡萄酒灌装和检测等的生产许可要求;在产区政府的管理指导下,采用灵活机制,建设产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大型农机具租赁和使用,植保、灌装、检测和包装等服务项目,资源优化,降低成本。
3. 土地确权明确,保护投资信心。支持规模化葡萄酒小镇建设用地审批,将葡萄种植用地流转或承包期限延长到50-70年,提高企业规模化种植积极性。
4. 加大金融和保险扶持政策,护航产业发展。摸索通过林权证、葡萄酒产品和酒庄经营权进行抵押担保的有效操作模式;加大酿酒葡萄种植政策性保险。
5. 通盘考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支持西北缺水地区,葡萄酒加工产生废水可用于林带或绿化用水,减少因处理废水而产生的二次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