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成福,天塞酒庄副总工程师、国家二级酿酒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葡萄酒、果酒国家级品酒委员。
序言
从大酒厂时代到精品酒庄崛起,二十二年时光,他始终投身酿造。
从河北产区到新疆焉耆,他始终见证中国葡萄酒向上。
成为天塞人,他仍坚守严苛。只因他懂得,风土决定风格,细节决定品质。
投身葡萄酒酿造二十载,来到天塞之前,苗成福已从事葡萄酒生产近二十年。
当年,他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攻葡萄与葡萄酒专业。毕业后,曾尝试过短暂的市场销售工作。
“感觉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偏内向。”回顾过往,苗成福对当初的职业再选择依然坚定。自此,从台前转型幕后,他开启另一番葡萄酒事业。
苗成福(右)在灌装机旁与同事讨论技术方案
二十二年间,从河北昌黎到河北怀来,直至新疆焉耆。在苗成福看来,挑战不同产区是酿酒人的理想。
“风土不同,品质不同,挑战也不同。”他热爱着脚下的土地,致力将其个性彰显于美酒之中。
“葡萄酒受风土影响极大,我们希望将葡萄园的特点体现出来,酿造中尽量少干预。反之,酿酒葡萄自身价值不能得以体现,做出的酒后天人工痕迹过重,更像造出来的。”
正因如此,天塞风土给予苗成福很大信心。
这里远离人烟,天山雪水浇灌,干燥少雨。酒香浓郁,纯粹干净。无疑,焉耆盆地为酿制美酒提供了优秀基因。
与酒庄总工蒋延军(左)交流成品酒胶帽锁帽效果
然而,挑战也在。“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果实成熟早,糖分积累快。”苗成福与酿酒团队同事们,每逢七月便介入葡萄园,原料检查,数据分析……不同地块,不同区位,取样化验,一周一次,把控糖酸比。
“这个比例协调,达到最佳状态,才能采收。”类似的严苛谨慎,贯穿于他工作始终。
钻牛角尖已成工作常态
日常里,酿造车间与生产车间是苗成福的“工作室”。
他见证着一颗颗葡萄如何蜕变为一支支佳酿。
八月采收季节,葡萄进入酿造车间。随之而来,验收、分选、入罐、发酵、储存、调配、冷冻、过滤、灌装……从原料到产品,从葡萄到葡萄酒。这是每一瓶天塞的诞生历程。
或许,当初放弃销售,投身酿造早因苗成福的性情而注定。
苗成福(右三)与天塞酿酒团队合影
在同事看来,他成熟稳重,严谨踏实。甚至,还有些较真。
“平时开会我很少表扬,但私下大家都是朋友。”苗成福深知,细节决定成败,自己是第一道把关者,如果放松,层层递进下去,最终的效果无法想象。业余闲暇,他会经常去宿舍探访,了解员工们的心理状况。
“都是年轻人,有时失恋,有时同事闹矛盾,会影响工作情绪乃至生产安全。”苗成福会根据实际情形,安排员工搭配工作。“最近包装车间招聘的两位维族青年,我也会要求他们具备基本普通话运用能力。无论对于民族团结,还是更好融入团队,都非常有益。”
与葡萄酒专业人士共同直播品鉴
加入天塞四年时光,苗成福明显感到身边每个人都在努力,团结协同,令天塞这个大家庭不断向上。
合乎中国人口感很重要
从酒厂大生产时代到如今精品酒庄林立,苗成福见证着中国葡萄酒二十年来的发展轨迹。
四年前,他被庄主陈立忠对葡萄酒的满腔热忱所打动,决定成为天塞人。
“想做好葡萄酒,光有热情不够。她是发自肺腑的热爱,对行业拥有自己的认知与把控,而且在持续学习专业知识。可能有人觉得作为投资人,她事无巨细,但却很令人佩服。”这些,都让苗成福对远赴焉耆产区信心倍增。
与庄主陈立忠(左二)及葡萄酒爱好者共饮
“过去这些年,天塞在圈内知名度很高,市场也做得相当有前景。”
2020年,天塞创立十周年,开启2020年代战略大升级。
对于苗成福,压力只有化为动力,才能不断向前。“激流勇进,不进则退。成就中国名庄,对生产酿造必然要求更高。”
葡萄酒发酵期间进行小品种压帽工作
家在天津,常年在外,苗成福与妻女聚少离多。
“我俩是大学同学,她也从事过葡萄酒行业,一直很支持我的工作。这么多年,我对她们照顾不够。”谈及家庭,苗成福有些愧疚。
“这些年,中国精品葡萄酒在崛起,各方面都稳步提升。”有幸参与其中,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曾有圈外好友问苗成福,什么是好酒。他说,适合中国人口感,普通消费者喝起来舒服,就是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