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在银川市政府和宁夏科技厅的支持下,由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项目的主持单位,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共9家单位获批了全国首个葡萄酒产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包括了5个课题:优质耐寒旱酿酒葡萄品种选育及分子育种平台建设;贺兰山东麓现代酿酒葡萄生产技术体系研究、集成与示范;贺兰山东麓本土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商业化利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工艺创新、产品研发及废物绿色利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全产业链智慧化管理平台建立与应用,汇集了国内葡萄酒行业50余位专家进行研究。
筛选本土优良酿酒酵母,助力核心技术本土化及产品质量提升
刘延琳,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创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Tasting Panel(TP)葡萄酒专业品鉴平台,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加工与贮运研究室主任,酿酒微生物岗位科学家。是本项目课题三中子课题的负责人。
刘延琳教授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酿酒微生物、葡萄酒酿造和葡萄酒质量控制,重点是酿酒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先后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高水平SCI科研论文30余篇,科研获奖4项,申请专利12项。刘延琳教授及其团队创建了中国本土微生物研究、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推广体系,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微生物专业菌种保藏库,保藏菌株逾万份;研发两个中国本土优良葡萄酒酵母菌种(CEC01、CECA)并实现工业化应用,打破了国外葡萄酒酵母在我国的垄断,解决了我国葡萄酒行业在发酵剂领域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刘延琳教授认为贺兰山东麓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高钙土质与丰富的矿物元素,以及贺兰山遮挡形成的“小气候”,造就了产区葡萄酒“强悍”又不失“细致”的特征。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葡萄酒人的坚持和奋斗、梦想与追求使葡萄酒的质量不断提高,如今贺兰山东麓产区已经成为中国优质葡萄酒独具特色的靓丽名片。
但是贺兰山东麓产区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与挑战:生长栽培方面冬季的严寒、晚霜、早霜严重危害葡萄的生长;生长季较短影响果实的充分成熟;冬季需要埋土防寒使得枝条成熟不充分、营养积累不足、埋土出土树体损失严重,影响树体寿命及可持续发展。在酿造方面主要是酿酒的科学化、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度等方面急需提高。在酿酒微生物方面,少数几个国际广适性的进口活性干酵母仍处于优势地位,生产者对进口发酵微生物的选择较为盲目,与本土及本产区优良酿酒微生物的结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强从栽培到酿造的全方位提升,积极实践和探索贺兰山东麓产区本土微生物在产区质量风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努力克服葡萄酒质量的同质化问题,明确本土优良菌株在葡萄酒质量风格塑造中的作用。
刘延琳教授在本项目中承担“优良酿酒酵母的选育与商业化应用”这一研究课题。针对产区本土优良酿酒微生物制剂严重缺乏的问题,通过挖掘宁夏贺兰山东麓本土优良微生物资源,解决产区本土优良菌株筛选及发酵制剂的高密度发酵等关键共性技术问题,研发产区本土葡萄酒酵母制剂。筛选本土优良酿酒酵母,优化高密度培养条件,研发高活性酵母干粉并进行商业化应用,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声誉,助力核心技术本土化及产品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