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之际,沿着红寺堡区罗山脚下的公路前行,郁郁葱葱的葡萄园尽收眼底。曾经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是风光旖旎的移民新城。得益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少病虫危害,是国内少有的无污染农业生态区,红寺堡区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被授予“世界独一无二的优质、有机、荒漠产区”称号。
“刚到这里的时候,放眼望去尽是荒滩,寸草难生,经过七年的开垦,如今已是荒漠变绿洲,我现在最喜欢的事就是站在观光台上,看着脚下这片葡萄园,这里会是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宁夏汉森山地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负责人高国平指着连片的葡萄基地告诉记者。
2013年,内蒙古汉森酒庄看中贺兰山东麓独特的自然禀赋和特有风土条件,在红寺堡区打造优质有机葡萄种植基地。基地依托原有山地地形种植,为了节水灌溉,全部采用以色列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实现水肥一体化,比传统的灌溉要节水达到30%以上。
“葡萄产业不仅带来生态效益,还能带来经济效益。”这一点高国平深信不疑。近年来,红寺堡区调整产业结构,采用“企业+基地+农户”承包模式,鼓励农民种植酿酒葡萄,引进葡萄酒酿造企业包销农民种植的葡萄。以汉森葡萄园为例,3600亩葡萄园按照平均23亩分为157个单元,每户承包1-2个单元进行种植,基地对农户进行统一的技术指导培训,可带动周边农户12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超过80%。农户收益为基础工资加产量奖励工资,从出土到埋土整个8个月的生长周期,付给农户葡萄园管理费每月每亩105元,收获时将葡萄交到酒庄,酒庄按照每吨550元奖励标准,兑现农户奖励工资,按平均亩产800公斤,每户2个劳动力计算,户均收益可达5-6万。
“采用这种承包模式,葡萄园种植最终实现生态增绿,企业盈利,农户增收的‘三赢’目标。”高国平说。
海正江是汉森葡萄园的管理员,每月拿着固定工资,儿子和儿媳还承包基地44亩葡萄,可谓两代受益。“我们家里还养了二十多只羊,修整葡萄树剪下来的葡萄叶、清理出来的田间杂草用来喂羊,抢着吃哩。”海正江掐着葡萄细枝说,这个还能拌凉菜。
祁瀛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