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中葡网陆续推出了多篇关于种植师的文章,在业内引起良好反响。大家一直在说“葡萄酒是种出来的”,“葡萄酒质量好坏,先天在于葡萄,后天在于工艺”(郭其昌语),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能够把葡萄种植放在首位实在是困难重重。如果大家认真读过这几篇报道,可能也会赞同这个观点。
葡萄种植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着历史的原因,那是由于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上世纪50-60年代)就受到“重工轻农”的影响;其次,葡萄酒的产业特点也决定了作为原料供应的葡萄种植一直处在前端,产业价值得不到体现,备受冷落在所难免。然而,今天葡萄酒的消费场景发生了变化,消费者需求的是个性化、有生命的产品;同时,全球的葡萄酒竞争格局留给中国葡萄酒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如何应对这样的市场态势,值得行业内远见者深思。
个性化需求是葡萄酒消费的一个潮流,为了适应它,人们就得在葡萄品种的选育以及品质的提升方面寻找方法,比如大家所说的小品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目前,除了在国内几个产区都有不俗表现的马瑟兰,蓬莱的小芒森、伊犁河谷的雷司令、莱西九顶庄园的小味儿多也都有各自的特点,这些个性化品种一方面可以作为酒庄的亮点,另一方面,当地的主管部门或者协会也可以作为产区品牌加以推广。
再来说说产品的生命力。最近在家呆了一个多月,由于饭菜口味清淡,主要以喝干白为主,以至于把库存都翻了一遍,发现2-3年的国产干白基本上就不能喝了,这里有工艺上的原因,但是葡萄的品质不高才是关键。要克服这个不足,只有把葡萄园的管理措施跟上才行。
回顾一下2019年葡萄酒的统计数字我们发现,中国葡萄酒的产量是45.1万千升,全年进口葡萄酒的总量是61.2万千升,二者总量是106.3万千升,进口酒占57.6%,国产酒占42.4%。从现有趋势看,这种态势还会继续多年。资源优势及成本优势先天不足的中国葡萄酒应该如何突破?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仍然是首选。为此,葡萄种植又是一个重中之重。
中国葡萄酒行业的种植管理是一个什么状况呢?传统的管理模式占主导、专业种植人才匮乏、求果不求因的思维大行其道......其中,人才的不足是制约行业进步的重要因素。目前,设有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宁夏大学等十几所大专院校,每年的毕业生应该在1000多人,但是,愿意到一线从事葡萄栽培的学生少之又少。从中葡网报道的这十来个种植师所学专业看,有不少也是半路出家。葡萄种植业涉及面广,大部分是当地的农民,要指导和管理这些人群,没有足够数量的专业种植师是决定做不到的。另外一点,在葡萄酒企业,这些从事葡萄种植的技术人员还远远没有得不到足够的重视。2019年中国酒协先后发布了《酿酒葡萄》团体标准及中国《葡萄酒产区标准》,对于规范葡萄栽培及产区发展是一个极大利好,对于一线从事葡萄种植的技术人员也是个极大的鼓励。
《Down To Earth 》是一本关于葡萄种植可持续发展的一本书,是2015年去参观加州葡萄酒时,洛代产区协会赠送给中国记者的礼品。洛代是加州乃至全球最早从事葡萄可持续栽培与酿酒的产区,这本书图文并貌,详细介绍了当地开展此项工作的理念与具体做法,模仿性与操作性强。所以,回国后就以此书为篮本,又补充了OIV、欧盟、澳洲及南非等地区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法规,原计划汇集翻译成一本书的,后来却因各种原因未果。可持续栽培与酿酒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更是未来的趋势,在中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生物的多样性问题、水资源的节制利用、葡萄冬季埋土对环境的破坏等等,都需要进行前瞻性研究,并对行业管理做出指导。
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的普及、以销售为本的经营模式给葡萄酒行业带来了焦躁心理与浮夸之风,很容易使我们舍本逐末。“Down to Earth”按照个人理解有“面朝黄土”之意,其准确翻译是“脚踏实地”“接地气”,借用此意与各位同行共勉!
文章由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