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记者在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召开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地方标准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该标准体系纳入标准多达116项,自今年2月正式应用实施以来,基本成熟,符合产区实际,为宁夏葡萄酒品牌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质量技术支撑。据悉,这是目前国内葡萄酒领域首个针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而建立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也是全区地理标志保护方面首个技术标准体系。
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已成为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产区之一。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和壮大,产区在国内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提升。2003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被批准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保护区总面积11.3万公顷。2011年被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护区总面积增加到20万公顷。目前产区已建成酒庄87家,年产值230亿元,成为宁夏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
为了推动对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和发展,我区自2004年起先后出台了《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政策,并陆续制定苗木、栽培、水肥等少量几项地方标准,但标准的制定较零散,缺乏系统性、配套性,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标准的数量及覆盖面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区葡萄酒产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此前制定的部分标准已明显落后,不能适应产业的发展。2016年,在标准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重点研发项目《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技术标准体系》获准立项,我区开始标准体系的研究及建设。
标准起草工作由宁夏标准化院牵头,宁夏葡萄与葡萄酒研究院等单位参加起草。其间,广泛征求了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西夏王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等产学研部门和单位的意见,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的国内知名专家进行指导和论证。标准起草过程中,收集整理了大量与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国家、行业、外省地方标准以及宁夏地方标准,比对了国内主要葡萄酒产区地理标志产品的指标,针对51家酒庄开展了酿造工艺专项调研。
该标准体系是我区葡萄与葡萄酒产业标准化顶层设计的直观载体,纳入标准多达116项。其中,国家标准35项,行业标准37项,地方标准44项。适用于产区的标准几乎全部覆盖,包括基地建设、种植、酿造、产品、检测、其他七大环节,基本满足我区葡萄酒产业标准化需求。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目前我区葡萄产业的发展技术水平。
“标准体系的制定实施对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加工,从技术层面支撑企业形成自身产品的独特品质和品牌优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质的提升,也为宁夏葡萄酒品牌走出国门畅行世界提供了坚实的质量技术支撑。”自治区市场监管厅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