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夜光杯,从土地到餐桌,从葡萄到美酒,耕土耕心,酿酒酿人,让我们走近中国首所葡萄酒学院,用心体验她的美好,美酒入杯,夜光满,鲜葡酿酒,果香溢。
学院学生在《葡萄酒品尝学》课程上闻香识酒。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新华社西安10月30日电教室课堂上,葡萄酒味香。教授以酒瓶做教具讲得生动,学生用酒杯当书本品得仔细。
看、闻、尝后,学生挨个对葡萄酒做出评价。“它的主要香气是黑果香,带一点赤霞珠的香味。摇晃后,有过桶焙烤的香气。口感上,单宁含量不低,但不够柔顺,显得粗糙。整体的话,我觉得还算平衡。”研二学生王新说。
学院副教授郭安鹊不置可否。“能闻到烟熏味、黑果味、焙烤味,但口感上好像没有融合,是不是比较散?外观是半透明的宝石红色,单宁不应该这么多,是不是原料成熟度不好?酒可能用了橡木片或者橡木条,不是橡木桶陈酿。”郭教授犀利的点评引来同学们一阵笑声。
学院副教授郭安鹊在《葡萄酒品尝学》课程上讲解一款葡萄酒。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在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葡萄酒品尝学是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鉴赏力,使他们更多地了解葡萄酒文化。
这所葡萄酒学院始于1985年创办的“葡萄栽培与酿酒”专科,于1994年成立,是中国第一所葡萄酒学院。30多年来,学院培养本专科生3300多名,硕博士生430多名,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撑,堪称中国当代葡萄酒产业发展史上的“黄埔军校”。
学院奠基人、名誉院长李华(右二)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葡萄酒酿造的注意事项。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从这里走出了全国葡萄酒行业约三分之二的葡萄与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国上市的11家葡萄酒骨干企业中,有8家的技术总监或总工程师由该院毕业生担任。学院推动出台了第一个葡萄酒国家标准,并为中国高校提供了大部分的葡萄酒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材和师资力量。
学生在学院酒窖中整理葡萄酒。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记者采访时,见到学生王盼盼正在实验室里将冻硬的葡萄搓下皮来,提取果皮的核糖核酸进行基因定量实验。实验用于观察营养元素等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增加其酚类物质含量,提高葡萄酒的香气复杂度。
这些葡萄果实,来源于学生的辛勤劳作。在学院的葡萄园基地里,王盼盼和同学们从土地开沟干起,自己扦插育苗、修剪管理、采收果实,在观察和记录中了解葡萄品种,掌握葡萄栽培的方法。
在学院实验室内,一名学生在做葡萄的基因定量实验。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秋天开学季前采摘回来的葡萄,则要经过穗选、破碎、浸渍、发酵、分离皮渣等工序,才能够做成葡萄酒。为了让学生动手完成这些步骤,学院建设了工厂车间式的酿酒区和理化分析实验室。
“实践课程占据了我们学业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基本上与理论学习的时间一样多。”王盼盼说。
学院院长房玉林(右二)在为学生讲解葡萄管理技术。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在学院中庭的墙壁上,印有“耕土耕心,酿酒酿人”八个字,这是学院奠基人李华提出的院训。院长房玉林介绍,一方面,这代表学院培养全产业链人才的教育思路,包括葡萄园管理、酿酒、葡萄酒市场营销等各个工种;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学院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和一定国际就业能力的葡萄酒高级专业人才。”房玉林说。
学院院长房玉林(中)与学生一起做葡萄幼苗的课题研究。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学院地下室的酒窖内,存放着许多来自世界各葡萄酒主产区的酒,供师生教研使用。酒窖还长期存放着每名学生的毕业作品,他们亲手酿制的瓶装葡萄酒。
储藏在学院酒窖中的“毕业设计”作品——毕业生亲手酿造的葡萄酒。
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人生如酒,初到学院时,我们的学生是青涩的;离开学院时,他们走向成熟。这些酒,留到他们毕业十年后再拿出来,一定会是佳酿。”房玉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