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思录】我们的心灵需要诗意
——中国文化读书笔记①
发布日期:
2016-01-18 12:17:49
来 源: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作者:
孙志军
  近日读余秋雨的《中国文脉》,读到他的散文体译本《离骚》,浅显易懂,令人深思。一是其中的很多景物描写非常的美,这当然是屈原的功劳,但是译者的文学功底也很了得;二是对时弊的针砭和自我心境的袒露,与近代中国的某个时期颇为相近。屈原的豪放与内心的自由,让历代文人志士为之倾倒!不妨摘录几段:

  “日月匆匆留不住,春去秋来不停步。我只见草木凋零,我只怕美人迟暮。何不趁着盛年远离污秽,何不来改一改眼下的规矩?那就骑上骏马向前驰骋吧,我愿意率先开路。”

  “朝饮木兰的露水,夕餐秋菊的落英,只要相信内心的美好,又何妨饥饿憔悴?”

  ……

  自己已经过了不惑之年,毕业后一直浸淫在中国文化的浓密氛围之中(感谢这个所谓的文化职业),虽然从事时间最长的是酒类行业,却无时不在中华大文化的包围之中。同时,还有两年出国学习的机会,能够深入地接触到欧美文化,因此,经常在文化的漩涡里挣扎。从去年开始研究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深感自己知识不足,更觉得在缜密性及逻辑性方面的短板。所以,一直觉得一生中该补的课还是要补的,也应了那句俗话,在江湖上混,欠人家的总是要还的。我们欠老祖宗的太多,这些年都快把自己的文化根基给毁了。

  如何看待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哪里?如何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如何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等等诸多问题,是我们在读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

  我们的心灵需要诗意

  国学的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的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这是国学无用之大用,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的根。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吸取世界上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自觉维护自己的根,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北京大学中文系 袁行霈) 

  现实生活需要答案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因此,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困扰和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对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和智慧。这些人类的共同经验、智慧和启示,就积淀、保留和贮存在传统文化这种纯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当今,我们生活的问题、生命的问题、心灵的问题、精神的问题、人生的问题、历史观和文化观的问题,乃至幸福的问题、灵魂的问题、信仰的问题等等,大都可以从我们的国学中找到相应的解说和答案。在这个商业文化价值越来越被放大的时代,人们已经大多迷失在感性、欲望和享乐之中,迷失在过度的财富追求之中,很少有人会再静下心来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心灵已无所依傍,我们已经从精神家园被放逐,对当下浅薄的满足已经取代灵魂的救赎、精神的信仰,一些人生命处于冲突、精神处于焦灼、人格处于分裂、心灵处于迷惘和困惑之中。这些无疑都已经成为当代亟须解决的精神问题。

  温暖每个人的现代文化

  中华文化,作为传统,是一种历史的创造和存在,是一种我们必须践行的先在文化图式,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发明和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尽管我们有时与这种传统文化存在着一种时间上的距离和心理上的距离,但是,它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的气息我们可以呼吸到,它的因子充满了我们的血液,它构成了我们精神生长的客观环境,它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传统文化,它是能温暖每个人的现代文化。(《现代人看四书五经》)

  版权所有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责任编辑:
申延玲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