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一章)——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发布日期:
2015-10-27 11:31:02
来 源: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作者:
李斯屿

第五幕 基督教——中世纪欧洲的灵魂 (一)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长期以来被基督教垄断,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与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如出一辙。基督教的点点滴滴对于欧洲人来说可谓刻骨铭心。在《圣经》中,葡萄酒被提及五百多次,“面包是我的肉,葡萄酒是我的血。” ,据说那是耶酥在最后的晚餐上说的话,基督教因此把葡萄酒视为“圣血”,在弥撒典礼中,圣餐里必须要有面包与葡萄酒。自基督教在欧洲成为主流宗教开始,修道院中的修道士在葡萄种植与酿造方面便开始扮演决定性的角色。以前,古罗马军团以葡萄酒满足身体需求,现在,基督徒开始用葡萄酒充实灵魂世界,而这一精神也将随基督教的扩张而继续传播。
 

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一章)——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旧约中关于葡萄酒的故事:

  左图:诺亚制作方舟躲避上帝即将降下的洪水,并把世界上各类动植物物种带到舟上,其中就包括酿酒葡萄;

  右图:洪水停后诺亚和他的孩子们重建家园,有一天诺亚在喝了一些自酿的葡萄酒后醉倒在葡萄树下。
 

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一章)——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新约中关于葡萄酒的故事:

  上图:耶稣和他的母亲被邀参加婚宴,宴会中途酒已喝光,耶稣将水变成了葡萄酒,这是耶稣在凡世第一件神迹;

  下图:名画“最后的晚餐”,讲述了耶稣与自己的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席间他向门徒们分送面包与葡萄酒,并拿起面包对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耶稣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约。你们每逢喝的时候,要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耶稣希望以此提醒世人在吃喝之前应当自省,这一典故也成为后世基督教圣餐仪式和普通家庭饭前祷告的起源。

  自从得到古罗马帝国皇帝认可后,一方面基督徒数量急剧扩增,另一方面,基督教开始与帝国的政治产生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大量主教和神父来自罗马元老院。在地方上,主教往往拥有一块辖区,由主教本人直接管辖。到了后来,古罗马帝国皇帝开始兼任国家和教会元首,这一传统在东罗马帝国一直延续,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教会元首则由教皇担任。

  众多蛮族的涌入打破了罗马帝国数百年的秩序与稳定,大大小小的王国之间弱肉强食,血腥是这个时代的标签。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粗陋而原始的文明已无法维持领土的秩序。蛮族国王中不乏企图恢复古罗马行政模式的尝试者,但是帝国的政治体制太复杂了,这些由蛮族建立起来的王国,从国王到士兵都是文盲,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脑力来照搬古罗马的行政模式,至此,蛮族人才意识到起初嗤之以鼻的古罗马文明是多么重要。然而原来的西罗马帝国贵族大多数或被遭到屠戮,或已纷纷逃亡,幸存下来的贵族迅速成为了那些蛮族有识之君的拉拢对象。但这还远远不够,政府中保存的典籍也已经遭到了空前浩劫,只有一些幸免于兵灾的修道院中,基督教士在昏暗的灯光下尚钻研着古典的文明:历史、律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历史的潮流把基督教推到了主宰西欧文明的峰顶浪尖,基督教士开始担负起传承古代文明的使命。
 

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一章)——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自中世纪开始,修道院的传教士长期都是欧洲思想代言人

  在这些神职人员手中,掌握一项重要的行政工具——拉丁文。在社会生活主要依靠口头语言的古罗马帝国,教会积极传播着文字,帝国分裂以后,拉丁文成为了西罗马帝国唯一的书面行政语言,这种行政垄断让他们在帝国晚期已经跻身高级行政阶层,蛮族首领如今放下手中武器,向他们敞开怀抱,终于,在西罗马帝国遗骸上陆续建立起来的蛮族国家先后皈依了基督教,大量国王、贵族与平民成为基督徒。教士们也开始为社会的稳定献计献策,在法兰克,一套完整的封建阶层体系开始形成:封建庄园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单位,一切生产主要为封建领主及其服役人等提供生活资料,其次也为生产者提供有限的生产与生活资料。在庄园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者大都是农奴或农民,社会依靠这一体系维持正常运转。在古罗马时代,帝国的皇帝利用基督教作为统一思想的工具,如今,面对头脑相对简单的蛮族人,教士可以谋取更多的利益与权力,神权与君权的较量从此开始。
 

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一章)——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中世纪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庄园经济。在中世纪早期庄园最早在法兰克出现,其最初发挥的主要是经济作用,但随着中世纪中后期穆斯林和维京海盗的入侵,庄园主开始重视其名下庄园的军事力量构建,并在庄园要害处开始修建军事堡垒,这种建筑渐渐演变成为城堡,并导致了欧洲城堡文化的出现(在讲述葡萄酒中世纪史的法国篇时我们会详细讲述欧洲城堡文化,如今的许多法国葡萄酒名庄依然很好地保留了那个时期的城堡)
 

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一章)——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关于中世纪欧洲教权与君权之争,中世纪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故事:二人因为米兰大主教任命的问题上起了争执,教皇遂宣称将皇帝逐出教会并废除了皇帝皇位。由于帝国内部许多地方贵族已经对亨利四世表现出不满,皇帝哪怕是名义上教籍和皇位受到损害也极可能酿成激变。于是中世纪最富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1077年冬天,当时欧洲最有权势的皇帝亨利四世越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格列高利七世所在的卡诺萨城堡(今意大利北部),皇帝神情卑贱,赤脚烂衣站在雪地中祈求教皇原谅,最后教皇收回驱逐令,而皇帝则发誓改过自新。

  除了参与政治,早在古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的另一部分教士们来到了山区、海边或是沙漠,过着与世隔绝的精神之旅,另有大批修道士则组成团体,建立修道院,开始团体修行。圣本笃(St. Benedict of Nursia,约480-550)的时代,虽然欧洲已有大大小小的修道院,然而各修道院的修士生活没有统一标准,圣本笃集前人思想之大成,编写了《圣本笃会规》(简称《会规》)。《会规》制定了明确的修院生活,其特点是修道士的生活要繁忙而有规律性,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祈祷、下地劳作和抄写手稿。在圣本笃死后不久,由于教皇格列高利一世(Pope Gregory, 590-604年在位)不遗余力地对《会规》的宣传以及大批本笃会传教士外出传教布道,《会规》终于遍传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几乎所有修道院的修院生活都以此为标准。
 

遗失的葡萄酒(第十一章)——从古典时期到地理大发现的世界葡萄酒文明演变史

  中世纪本笃会修道士的日常生活,祈祷、照顾病人、整理典籍,以及下地劳作。在他们看来,体力劳动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这些修士是当时欧洲最早将智力运用在农业耕作上的人群,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大大推动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其中尤以勃艮第西多会修士们在葡萄栽培方面取得的进步最为突出(参见葡萄酒文明中世纪史法国篇的勃艮第章节)。

  (本文作者:李斯屿,中国农业大学葡萄酒研究中心博士)

  版权所有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责任编辑:
申延玲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我们将尽快处理。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关于我们 会员注册 约稿启事 版权说明 站点地图 联系我们 友情连接
Copyright(C) 2000-2019 win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转载的信息,仅供学习参考,不代表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观点。转载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来源为“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的稿件均为本站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未注明出处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南大街178号振华国际广场1804室 邮政编码:264000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业务部:0535-6646535 编辑部:0535-6678659 资讯中心:0535-6640619 传真:0535-66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