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葡萄成熟时。笔者步入天柱县白市镇双河村杨宏彬的葡萄园,只见处处滴翠流蜜,郁郁葱葱。绿的藤叶,紫的果实,一串串缀连在葡萄架上,层层叠叠,多情的葡萄串时常碰在额头上,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当地有歌谣唱道:“金山的香梨南康的瓜,双河的葡萄人人夸。”
白市镇双河村是清水江畔典型的侗寨之一,这里河流环绕,水质纯净,环境清净怡人。地处清水江河谷腹心地带的双河村,光热资源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又非常大,是葡萄种植的最佳之地。
杨宏彬的葡萄种植在清水江岸边, 40亩果树连成一片, 满目翠色,这片葡萄园是由他爷爷栽的一棵葡萄树发展起来的。1973年,杨宏彬的爷爷从山上挖了一小棵葡萄树苗到家门口栽种,因为门口的土是开屋基地时堆起来的,土壤肥沃并且松动,这棵葡萄树长势好,挂果也多。
10年后,这棵葡萄树的藤条已经将300多平米的屋顶整个爬满,很多枝条还从屋檐四周垂吊下来,在楼上打开窗子也可伸手摘到葡萄。尽管葡萄树是自由生长,但这棵葡萄树常年收果都在一两千公斤左右。收果最多的一次是在1984年,达到了3000公斤,收入3000多元钱。
当时,杨宏彬家里的木房子盖的是杉木皮,因为屋顶全是葡萄藤,即使房屋漏雨了也难以检修,以致许多地方都慢慢朽掉,房屋也逐渐成了危房。1986年,爷爷忍痛将葡萄树砍掉了,拆了危房重新建起了新瓦房。
每年都为家里创收几千块钱的葡萄树,一下子说砍就砍了,杨宏彬的父亲感到十分可惜,便试着从大葡萄树上,剪下一些枝条培植葡萄树苗,在自己的自留山上开荒栽种。被砍的老葡萄树新发的嫩枝,也不让它再爬上屋顶,而是牵引到门口的架子上。由于父亲不懂得修枝、抹芽等有效管理,100余棵葡萄树的藤蔓覆盖了20亩的一个山坡,然而年产量却仅有5000公斤。
2002年,杨宏彬在外打工3年后回家,见父亲年迈,身体已经一年不如一年。他便接过父亲的担子,当年冬季,通过县里、乡里的技术人员指导,进行大规模的剪枝,又搭起“太阳能”式的葡萄架,添置了生态杀蛾设施。
年轻人有文化懂知识,再加上虚心向技术人员求教,杨宏彬接管葡萄园后,逐渐掌握了苗木定植、施肥、修剪、病虫害管理、延后成熟等技术。40年后的今天,当初爷爷栽下的那一棵葡萄树,经过杨宏彬父子两代人的精心培育,目前已增加到了200棵,葡萄园面积也达到40亩。得益于科学化的管理,葡萄树挂果率大大提高,丰产时达到2万公斤。
杨宏彬通过生态化管理后的果子虫害少,葡萄颗粒饱满,色泽紫亮,白霜匀称,口感甜美,赢得了“清水江最甜葡萄”的美誉。
2012年8月,贵州省农科院果树所主任李金强和贵州省果树专家实地调研后,发现杨宏彬种植的是本地优质黑珍珠葡萄,该品种抗病性特别强、丰产,与湖南选育的山葡萄品种有明显的区别,可作为酿制干红葡萄酒的优良品种,也是贵州省今后进行葡萄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
最近,贵州省果树所和天柱县农业与扶贫局决定共同开展试验研究,向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申请品种审定,并向贵州省农业局、国家农业部申请品种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