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国际葡萄酒大赛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如今即将迎来第六届。所有的准备工作开始进入倒计时,这不禁再次引起了国内外葡萄酒企业的关注,许多企业打来电话咨询相关事宜。在此,笔者将亲身参与大赛的工作经历与大家分享。
一丝不苟 保证专业品质
大赛前期联系企业寄送酒样,就需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我们会发一份表格给对方的酿酒师填写,需要酒样的各项详细信息,以醒酒时间为例,我们会按照对方填写的时间,在比赛前严格按照此要求开瓶醒酒,保证企业产品以最好的状态参赛。
企业参赛的心态容易理解,都朝着夺冠的目标而来。也有一些企业瞻前顾后,怕自己的产品不能获奖而有失颜面。然而,一些多次参赛企业的想法令人欣赏:“我们参加大赛,即使不能获奖,也能从专家们的点评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质量”。况且参赛不需要缴费,企业只需要寄送酒样,无需任何顾虑。
对于酒样,我们以负责到底的心态对待。中国葡萄酒信息网有一座酒窖和恒温小仓库,存储条件相当好,保证酒样的质量不发生改变。说易行难,几百款酒样一一到达后,我们需要一天天跑物流公司提货。有时一天之中,会来四五件货,因为担心物流公司存储条件不到位,所以总是尽可能的第一时间赶去取货,验证后入库。这项工作直到酒样截止,最后按照OIV大赛标准对酒样进行编号分组。
资深评委 成就大赛灵魂
曾做过大赛评委的业内专家李德美先生提到:“评委是葡萄酒大赛的灵魂。”组织者格外注意这一点。大赛依照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国际葡萄酒评比标准的相关规定,组成了“烟台国际葡萄酒大赛评委会”,大赛评委会下设执行委员会,选举大赛裁判长及评酒委员。每年评委不固定,来自国内外不同产区,拥有深厚资历和实力。此外,大赛采取盲品形式,避免主观误差;统计分数室单独成一间,不能随便出入。由于品尝葡萄酒需要在轻松愉悦又不失严谨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安排的会场楼层稍高且靠里,保证环境的安静。每个评委小组长都会与各组评委交流打分事宜。一般是先给标准酒样打分,各评委保持一致后,再给参赛酒样进行打分。品酒每进行几轮便会有休息时间,期间我们会抓紧时间向评委们请教问题,并记录下他们对大赛的评价、感受和意见等。如第五届大赛上,吴利竹评委说的“组织严谨,品尝专业”八个字,指出了大赛的高品质;国外来的评委Kate Day写下这样一段话,“It has been very interesting to come to Yantai to participate in the Wine Show. I have been very impressed with the wine from China, of which I did not know much about. A very well run show, I hope to come back to judge again in the future.” 每当此时,获得评委们的认可令人高兴,他们的宝贵意见也被收集起来,用以更好地改进大赛。如评委们有的建议“大赛要有自己的LOGO”,有的建议“深化主题,增加单品种的比赛”等等。相信在这些专业评委们的帮助下,大赛会更加规范和完善。
坚持不懈 致力于优质酒推广
大赛结束,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从2010年开始,中国葡萄酒信息网花费人力、物力和精力在“天下第一会”——全国糖酒会上做一场“中国优质酒推广会”,来继续宣传大赛获奖产品。推广产品包括了历届的大赛获奖产品,而不单单只是当届大赛的获奖产品。唯有保持连贯性,才能出效果。推广会由获奖企业、经销商、团购客户、餐饮业、葡萄酒爱好者及媒体共同参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2012年成都春季全国糖酒会期间,中国葡萄酒信息网就主办了一场“中国菜•中国酒•中国人•中国情”为主题的中国优质葡萄酒推广会,这是首次引入“美酒配美食”的推广理念,让与会嘉宾品尝优质葡萄酒的同时,搭配中国传统美食,以此突出“酒与菜”的结合,深化优质葡萄酒的品质和风味。
对于优质酒推广的初衷,网站主编孙志军用这样的话告诉大家:“我们举办‘中国优质葡萄酒推广会’,应该说是为行业树起一面呐喊的大旗。从我进入葡萄酒行业,听到的、看到的和自己参加的推广活动不计其数,但是几乎全都是进口葡萄酒推广会,却很少有这么正规的、像模像样地为中国葡萄酒做推广的活动,至少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活动。如何让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庄酒走出大山,走进普通人的视野,让大家都知道‘身边就有好酒’,这是我们每个企业都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最后谨以一段话共勉:“志向要远些,目标要近些,与其躺在原地做梦,不如逐步靠近梦想;选择要远些,行动要近些,锲而不舍终有成,好高骛远皆是空;事业要远些,事情要近些,愿谋细微者,方可成大器。”祝愿第六届烟台国际葡萄酒大赛上,会有更多的精品崭露头角,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吧!期待这项赛事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
本文发表于《葡萄酒商务》2012年第5期
版权所有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