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20日两天,参加河西走廊第三届有机葡萄美酒节暨中国葡萄酒城首届葡萄美酒节的记者和数百位国内外嘉宾观摩考察了黄羊河农场、苏武山林场、石羊河林场等地的葡萄园和酿酒车间,参观了当地的部分旅游景区,享受了一次真正的葡萄酒之旅。
武威 葡萄酒的故乡

武威钟鼓楼
自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以来,武威就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地位和“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繁华商埠饮誉华夏。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葡萄种苗,武威即种植葡萄、酿造葡萄美酒,成为历朝贡品。此后,葡萄种植和酿酒渐入中原,走向全国,但仍以凉州为佳。三国魏帝诏书称赞凉州葡萄“味长汁多”、“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从唐宋“葡萄美酒夜光杯”、“葡萄酒熟恣行乐”,“如倾潋潋蒲萄酒”到明清“垆头酒熟葡萄香”、“凉州美酒说葡萄”、“葡萄却醉凉州酒”,无数称颂凉州葡萄酒的佳句绝唱,佐证着葡萄美酒造就了大凉州的繁荣昌盛。武威,作为中国葡萄酒的故乡当之无愧。
武威 西部葡萄酒城

莫高公司80年代生产的月牙泉葡萄酒
武威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3年武威葡萄酒厂在黄羊河农场成立,定植葡萄面积2000亩,成为甘肃省第一个葡萄酒生产企业,l999年更名为甘肃莫高葡萄酒业有限公司,现已成为甘肃省乃至全国葡萄酒行业的著名品牌,拥有葡萄基地2.5万亩,年储酒能力5万吨。皇台酒业从1995年起开始涉足葡萄酒产业,现在拥有葡萄基地近万亩,葡萄酒加工能力一万吨。2003年山东威龙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实施战略转移,并与武威市签订了投资协议,十年后,威龙甘肃沙漠绿洲有机葡萄庄园已成规模,其中正式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面积达2万亩,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酒堡也开始投入使用。

武威 中国葡萄酒城城徽
2010年以来,武威市委、市政府把以葡萄酒为主的“液体经济”作为首位产业,重点扶持,加快发展。全市已建成酿造葡萄基地23.1万亩,分别占全国、全省面积的10%、70%以上;引进建成莫高、威龙、紫轩等6家知名葡萄酒酿造企业,葡萄酒生产加工能力达到8.6万吨。2012年10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组织李华博士等国内外葡萄酒知名专家科学论证后,郑重授予武威“中国葡萄酒城”。
武威 葡萄酒旅游新领地

莫高万亩葡萄基地远眺
18日上午,观摩团首先来到黄羊河农场,先后参观了皇台及莫高酿酒葡萄种植基地,沿途是大片的庄稼地,玉米、向日葵、洋葱等满眼都是,葡萄园与这些农作物混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绝美的田园风光。在皇台葡萄园,工作人员为大家准备了他们的精品葡萄酒请大家品尝。离开皇台葡萄基地,汽车在农场内穿行,来到一段明长城遗址前,前行不远,就是莫高万亩葡萄园了,在这里,工作人员不仅给大家准备了葡萄、西瓜、哈密瓜等水果,还破例让记者们爬到附近的水塔登高远眺,真是一种享受!那一望无际的葡萄园,那满眼的绿色,让人充满了遐想。

苏武山林场酿酒葡萄示范园
下午,参观的队伍驱车一个小时来到民勤县,第一站是苏武庄园,2003年香港梁氏集团收购苏武庄园不久,记者曾经来过这里,2004年底苏武庄园易主威龙。位于葡萄园中间的苏武山林场场部,在柳树的掩映下,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大家参观了场部门口的示范基地,看葡萄的架势、周围的环境和茂密的防风林,相信这里能够生长出高质量的葡萄。

石羊河大滩园林场节水灌溉项目
听完讲解、拍完照片,我们前往石羊河林场,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大滩园林场的节水灌溉基地,听取了负责人的介绍,这也是一个以加工葡萄原酒为主的林场,2009年通过招商,与银川、北京等地客商共同出资成立了葡萄酿酒有限公司,开始主打“石羊河”牌葡萄酒,投产4年来,生产能力已经达到2000吨规模。下午的最后一站是甘肃紫轩酒业公司民勤5万吨葡萄酒厂,该酒厂2012年4月开工建设,当年投入生产。

紫轩酒业酿造车间
紫轩酒业公司董事长毛志学专程从酒泉赶来接待了大家。这是一个现代化的葡萄酒厂,椎体发酵罐、自动排渣系统、气囊式压榨机悬在空中……副董事长杨兴元告诉记者,“我们的设备和工艺技术都是全国一流的,机械化程度也是最高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武威市街头小吃
8月19日,观摩团还参观了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地——凉州区白塔寺、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和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雷台汉墓。大家对武威灿烂的历史文化、珍贵的文物古迹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武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风情,雪域高原、绿州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在民勤县我们看到很多的村落,那些用泥胚垒砌的房子与自然风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当地人的质朴和勤劳,多种瓜果和农作物的种植,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武威还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和美食,所以这些都丰富了葡萄酒旅游的内容,使之更加多样化和体验性。武威正在成为中国葡萄酒旅游的新领地!
版权所有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