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梅
高级工程师,自参加工作一直在烟台张裕集团公司,先后任技术处、生产技术处副处长、处长,葡萄酒分公司副经理等职,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级葡、果酒品酒员,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组成员。
点评:有幸参加本次〝克隆宾杯〞第二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大赛中对分别来自国内外葡萄酒生产企业和经销商送样的近70个酒样进行感官品尝,参赛样品涵盖了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品种:干红、干白、甜型葡萄酒、冰葡萄酒、果酒、露酒等,总体来说质量比较好,尤其获奖的产品,从它们的色泽、香气、口感、典型性各个方面都具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典型性很强。
大赛的组织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透明。1,评委组成结构合理,不仅有国家级葡萄酒专业评委,还有一定比例的酒类销售、专业媒体、餐饮业代表的评委、不仅有国内还有国外高水平的专家参加。2,品评标准统一按照OIV国际葡萄酒评比标准。充分体现了大赛的严肃性、权威性、代表性。这样的评酒赛事不仅丰富了葡萄酒节的活动内容,还推动了国内外葡萄酒行业内的交流,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此次质量大赛评选出的获奖产品也充分倡导了质量第一、诚信服务的经营理念。同时也展示了葡萄酒文化的魅力,标志着中外葡萄酒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对中国葡萄酒行业发展、葡萄酒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起者积极的推动作用。
赵永福:
1986年烟台大学食品专业毕业,分配到烟台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工作;1989年,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调到国葡中心工作;1998年,任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化验室主任;2001年12月至今,任国家葡萄酒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烟台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副所长,负责质量工作。
点评:我觉得大企业再多一些,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知名的、有代表性的企业都过来参加一下。下一步应该从这着手,把这个声势做大,把影响做大,这样会对企业有一个吸引力,让他们有一种参加的欲望。
前期营造好比赛气氛,后期对获奖企业做宣传、造声势,让获奖企业觉得物有所值,或者说物超所值。利用大赛的结果做一些推广,给企业带来一些后期的效益,对品牌的提升,形象的提升,市场的营销都有帮助。
评比只是一个过程,如何把触发他到市场,转变成价值,使消费者能够饮到好酒,对酒有所选择,企业也要鼓励消费者往高端市场发展,不能为了品酒而品酒。
引导消费者,促进市场的良性竞争,提高酿造工艺,才是大赛的真正目的。
沈旸:
法国波尔多第四大学葡萄酒及烈酒贸易管理硕士、法国蒙比利埃第一大学法国国家酿酒师、法国玛贡达卫酿酒学校法国农业部葡萄酒高级酿造技师。1999-2003年一直在法国担任酒庄的酿酒师,现任上海恩仕达贸易有限公司销售主管。
点评:比去年办的要好,第一,组织安排有条不紊,酒样比去年还要多,而且速度、倒酒、排序、表格制作都很科学。第二,酒的质量比去年还要高,也比较平均,差距不是特别大,总体质量很高。
说到样品的来源,因为几乎所有的评酒会,包括国际上的评酒会,都有这个问题,就是让厂家直接送样,这样他可能就不是市场销售的品种,如果有一种更为公正的酒样来源,比方说直接在市场上挑选,就更能说明一些问题。
高林:
法国资深酿酒师,现任蓬莱政府葡萄酒顾问。1997年来到中国。2000年末,进入山西怡园酒庄,至此,高林的工作重点全部放在中国。2005年至今,在山东蓬莱工作。
非常高兴能够参节这次评酒会,通过这大赛可以看出,十年来,中国葡萄酒的质量正在逐步改善。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葡萄酒在这样突飞猛进的发展期过后,葡萄酒的区域性需要整合。再过十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上生产葡萄酒大国之一,但也不会逃脱跟瘤芽病的侵袭,这样,目前的葡萄园就必须重新建设,到时候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当初突飞猛进搞葡萄园所犯下的错误。当然,中国还要面对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因为目前世界葡萄酒的产量已经过剩,价格也很低廉。
李春光:
1999年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工程系发酵工程专业,本科,获学士学位;同年在在中粮长城葡萄酒(烟台)有限公司工作,现任生产部经理助理兼酿造车间主任;2007年被国家葡萄酒及白酒、露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聘为葡萄酒评酒委员;2007年7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聘为第四届葡萄酒(果酒)国家特邀评委。
点评:第二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组织科学、规范,参与厂家范围较广,评委组成较好地反映各款葡萄酒的品质及喜好。但有一点我认为不够合理,就是将干红、干白和其他半干、甜型、白兰地、冰酒等酒品都放在一起去品评,欠公正;举例说来,两款冰酒获得了特等奖和一等奖,确实酒很好,但不能代表此次大赛的品种主流。是否以后应将一些小的参赛酒种单独分出来,单独设奖,将大部分奖项划给主流酒种,从而更好地引导消费者。不管怎么说,不可否认此次大赛的成功举办,在此希望这项赛事越办越好。
花新闻:
199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同年分配到民权葡萄酒厂,历任车间操作工、工艺检查员、技术科副科长、质检部经理等职。2005年9月至今,内蒙古汉森葡萄酒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参与起草了乌海农业标准化生产系列标准中的《酿酒葡萄》质量标准。
点评:总体感觉酒的质量比较高,个别的酒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有明显缺陷的不是太多。组织上,今天时间比较紧凑,酒样又比较多,总体感觉今天打分打得比较粗。
这次大赛所有的参赛产品一起来评,但是大家讨论的机会太少,如果说腾出点时间对个别酒样,大家能讨论一下会更好。
酒做出来是让消费者来喝的,国外的一般专家认为好的,消费者也会觉得好,但中国不一定,中国有时候更讲究顺口。普通的消费者对什么样的酒是好酒也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可能不懂,通过这样的大赛,最好能够使他们得到提升。
胡则桂
1992年7月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园艺系葡萄栽培与酿酒专业,1996通过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第二届评酒委员培训,当选国家评委。曾主持青岛薇诺娜酒庄的筹建整体规划设计工作,现任法远建商贸(上海)有限公司酿酒师、技术支持。
点评:今年过来的大多是酿酒师,来自酒厂的比较少,所以说,比赛应该是非常公平、公正的。
总体来说是不错的,只是温度应该控制的更好一些,特别是有几款冰酒,温度稍微有点高。其他的,最好在酒的分组上做的再细一些,有些酒放在一组,不是很科学,因为跨度比较大,没有什么可比性。评分那个表,我觉得是挺好的,最好是不要总分,总分由记分员统计,评委只打单项,因为单项表现的是这个酒的各个特点,打总分,其实大家都在权衡,好酒不能太高,差一点的也不能太低,分差拉不开。只打单项的话,反而更加公平、公正。
菅蓁:
现任?华夏酒报?国际部记者。葡萄与葡萄酒学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在校期间师从王华教授。 所撰写的新闻稿件主要聚焦于中国葡萄酒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国际酒业对中国葡萄酒业的影响与联系。
点评:克隆宾杯第二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是一次成功的国际葡萄酒质量评比活动,本人有幸作为评委参与其中,对于大赛的组织、参赛样品的范围与质量等方面感想如下:
通过亲身参与本次大赛,我感受到,大赛主办方在比赛前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工作,比赛中组织得力,比赛后统计高效,使得比赛进行的井然有序,比赛中的品评顺序科学合理,比赛结果公平、公正。
参加本次质量大赛的酒样来源广泛,品种丰富。其中包括了来自国内烟台、甘肃、河北、辽宁等产区的酒样,以及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法国、德国、葡萄牙、南非等国的进口酒样。产品类型涵盖了干红、干白、半干型酒、甜型酒、白兰地、冰酒等目前市场上的主流品种。
参评酒样的质量普遍较高,优点突出,特点鲜明,集中反映了目前中国市场上国产酒与进口酒的质量状况。此外,大赛邀请的评委水平高、范围广,包括有国家级葡萄酒评委、WEST讲师、酿酒师、酒类销售企业代表、媒体记者和餐饮业代表等。
“克隆宾杯”第二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对于加强国内外葡萄酒企业的交流、提高国内葡萄酒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吸引更多的国内企业、国内酒品参与其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国产葡萄酒的质量。
王恭堂:
196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专业,研究生,烟台张裕葡萄酿酒公司总工程师,现为中国葡萄酿酒协会秘书长,国家果露酒评酒委员,"省级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我国葡萄酿酒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点评:这种暗评的方式,都是以酒论酒,好酒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管你是什么企业。这种情况下评的比较真实、客观、公正,而且通过初评、再评两次评比,加以肯定,结果比较可靠,好酒就是好酒。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参加这种品评,找出差距。
李燕:
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酒类及食品的监督检验工作,期间曾发表数篇专业相关论文,并有部分文章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几年来,多次参与了国家葡萄酒产品监督抽查的检验和感官品评工作。并于2007年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聘请为第四届葡、果酒国家特邀评委。
点评:国外的酒、原产地的酒却是质量品质都很高,国内的酒,这次评比来说,有一些酒质量可能不是太好,但是也确实涌现出许多品质非常高的酒,也就是说,咱们国内的酒也在一点点的进步,可以与国际上一些高档的酒相媲美。
除了空间有点小,其他觉得你们准备挺充分的,今年是要比去年好的多,一个是准备充分,另一个是评委们水平确实也挺高的,这次的评委他们对各个国家的,咱们国内各个地方的酒,确实了解也挺多的,特别是一些国外的评委,对国外的酒的了解更多一些。
赵凤仪:
2005年6月伦敦国际葡萄酒烈酒大赛准评委;2006年7月 曾任 2006-2007年上海国际葡萄酒烈酒大赛评委;2007年WSET任命的指定教材翻译者,并负责WSET 入门教材的翻译工作。同年成立龙凤美酒顾问公司,现任总监。公司提供独立、公正的有关葡萄酒方面的顾问和培训服务,以及组织公司和个人酒会。
点评:我非常高兴地受山东烟台葡萄酒主办方“Wine China Online”的邀请作为“克隆宾杯”的评委。这次规模更大,而且有很丰富的选择:从干红到甜酒,甚至还有烈酒。让我很激动。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早晨, 跟B队品尝40多款酒。我认为数量还可以。 希望下次有更多款酒!
评委都很沉默的品尝各种葡萄酒,不同与以往我参加的葡萄酒大赛。
虽然沉默有他的好处,但明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次与很专业的英国国际葡萄酒大赛的气氛不同。英国国际葡萄酒大赛很大的乐趣就是谈论参选的酒。
没有与其他评委讨论酒的机会,各人先品酒然后评委们一起讨论会更好——这有助于评委们互相学习如何更客观的评酒。而且,明显的不足就是缺少对葡萄酒缺点的交流。我认为有一两款白葡萄酒在酿造方法中存在问题。但是很多评委却没有发现。不过,很明显中国对葡萄酒的判断还处在初级阶段。我真的希望这种对葡萄酒的兴趣能够持续下去,让我们一起努力使在中国的葡萄酒质量更好。
法郎斯:
来自新加坡,在食品饮料行业工作了二十多年,现任烟台大牧场西餐厅餐饮主管。
借此机会我要感谢你们在座的所有朋友,感谢你们使这次葡萄酒大赛举办的如此成功,同时很荣幸担任此次大赛的评委。
我个人感觉烟台是一个非常美丽,且充满商机的城市,目前不足之处在于缺乏更多的美食、饮料、娱乐场所,不能充分展示烟台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能够受邀参加此次品评赛,品尝中国最好的葡萄酒,对我而言是一个惊喜。我相信参赛酒商已经达到了国际酿造标准,希望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生产出更多适合高档市场的优质葡萄酒。
此外,我想,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葡萄酒、烈酒文化,打造烟台独特的生活方式,主办方应当举办更多此类活动。
屈慧鸽:
1990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专业,同年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研究工作; 1996年硕士毕业后回所继续进行葡萄酒及特产品的开发研究与生产工作;2002年6月作为引进人才调入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生物工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为生物工程专业负责人。
点评:受组委会邀请,我非常荣幸地担任“克隆宾杯”第二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质量大赛评委。有以下几点感受:
本次参赛酒样较多、品质普遍较高:酒样来自中外著名葡萄酒产区,类型多样,以干红、干白为主,同时也有半干、甜型、白兰地、冰酒等。质量普遍较好,品种典型性强,果香酒香纯正馥郁,酒体丰满,平衡协调,有些酒的特色更加突出。
评委经验比较丰富:分别来自葡萄酒企业、高校、餐饮、专业媒体等相关行业,中外专家均有。
品评程序科学合理:先进行试评,统一打分标准,然后盲评,最后中外酒各评出前四进行决赛,组织形式科学合理的,品评结果公正。
建议:随着参赛样品的逐渐增多,奖项设置可以更细一些,如红葡萄酒、白葡萄酒、特种酒各一类,每类获奖数量不一定都一样,以相应的参赛样品数量为基数,按一定比例确定,如红葡萄酒参赛样品多,获奖数量可适当增加1-2款,同时,特别优秀的样品可以不受比例的限制,如果普遍一般,奖项也可以空缺。
孙春辉:
1997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现任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国家葡萄酒评酒委员;国家葡萄酒检测中心葡萄酒评酒委员。曾主持宁夏科技厅《干红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研究》课题研究并通过验收。进行了枸杞酒发酵研究,成功开发了杞浓枸杞酒。主持编写了西夏王《葡萄酒岗位操作法》。
点评:这次参赛的葡萄酒从总体来说档次都比较高。参赛的品种除了传统的赤霞珠、霞多丽、雷司令以外,奥地利的玛赛琳娜、白歌海娜、白诗南等都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类型上看,其中冰白葡萄酒、微泡葡萄酒也有非常优异的表现。赤霞珠表现品种风格突出,口感浓郁丰满,结构比较强,平衡性和平衡点比较高。霞多丽香气细腻,口感柔和舒顺。奥地利的玛赛林娜第一次接触,其果香浓郁品种特点突出典型,口感舒顺、细腻、回味较好。白歌海娜和白诗南都将自己的品种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比较完美。大赛尽管不可能都能得到一等奖,但冰白葡萄酒和微泡葡萄酒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特别是微泡葡萄酒香气迷人,口感舒爽细腻,相信一定会在消费市场有不错了表现。
当然通过这次比赛,也可以看出有些葡萄酒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赤霞珠表现上不突出、香气浓郁度及纯正度不够、口感平衡性稍有缺陷。少数霞多丽需要在发酵过程中控制香气损失,减少葡萄汁和葡萄籽的接触以提高口感的细腻感等地方下功夫。
总之,今年参加比赛的葡萄酒的水平与去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葡萄酒质量会越来越好。
丁军:
1997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葡萄酒学院,2006年成为山东省葡萄酒及果露酒评酒评委,现任中葡合资烟台阿莫林软木制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
本次质量大赛将国内葡萄酒和国外葡萄酒分成两个组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是因为地域性,相同葡萄品种的表现不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对国产葡萄酒和国外葡萄酒的特点有更深一步的认知,有助于我们在葡萄酒的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此次质量大赛国产酒表现不俗,特别是西部的一些单品种的红葡萄酒质量很好,另外还有一些半干,半甜,还有微起泡的葡萄酒香气口感都很好.这一点提示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酿造不同风格的葡萄酒,"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我们可以在起泡酒,桃红,甚至新酒方面进一步拓宽葡萄酒的产品结构,以体现葡萄和葡萄酒人的更大价值。
本文发表于《葡萄酒商务》2008年第11期
版权所有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