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之马红漫专栏
据报道,“五一”节期间,三亚免税店累计接待游客高达4.2万人次,完成交易过万笔。免税商品供不应求,断货情况时有发生。
消费者对离岛免税店趋之若鹜,因为免税商品减免了关税价格从而更便宜。关税是一种价内税,三亚免关税商品价格往往会低于国内含税同款售价15%至35%。离岛免税店商品受到热捧,表明即便是购买奢侈品的高端消费者也是价格敏感型顾客,通过降低关税向消费者让渡财政收益,能够有效地刺激内需规模,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样的积极市场效应绝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三亚一地,通过平衡关税杠杆,在国家与民众利益之间合理分配,已成为亟待破解的重要议题。
事实上,长期以来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疲态尽显,而消费短板却迟迟难以补足。在这一语境之下,免税店试点的成功为固化的调控思维打开了另一扇门窗,与之前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政策对比,终端产品价格的直降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要知道,目前海南免税店的商品都是世界顶级品牌,目标客户为高收入群体,但因免税而来的价格减让却依然能让产品抢购断货,遑论其他消费品了。据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理论的解释,即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购买该商品而实际支付货币之间会有一定差额,当这一差额为正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认为购买行为赚取了额外收益,且差额越大获益越多。而在此之前,正是奢侈品在海内外的明显价差,将很多本土高端客户推向了海外市场。调查显示,奢侈品供应商去年一年就从中国人口袋里掏走684亿元。而这当中,很大一部分的消费发生在境外。可见,中国有实力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只是国内市场的吸引力不足而已。
需要提及的是,关税是一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降低关税必然会直接触动财政利益,相关减免举措会非常谨慎。回顾历史,自1994年中央出台“2号文件”以来,历经数次调降,我国关税已经降到不足10%,但相比较美国5%的关税水平仍然偏高。尤其是奢侈品进口关税已达15%-25%,价格一般会比原产地高出至少1/3。这意味着,对终端产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虽然会让财政获益,但消费者却不得不付出更高的代价,最终挤占了其他的商品消费。也就是说,较高的关税会导致实际工资下降,让消费者蒙受损失。此消彼长之间,政府收入福利增长,但是整个社会的福利则会遭致降低。
以此而论,财政减税让利将有助于拉近海内外市场的距离,为消费者在本土市场提供更多产品选择,是为社会福利提升的一种表现。就此而言,海南离岛免税店降低了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的交易成本,同时也从高端零售市场打开了减税降价的政策通道,其样板意义不容小觑。其实,作为“购物天堂”的香港就是一个鲜活案例。虽然香港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但香港却通过优惠的进口商品政策激活了经济。2010年,香港人均GDP达到了31835美元,远超内地居民平均水平。以葡萄酒为例,香港从2008年2月底起,对进口葡萄酒实行全部免税政策。免税后首年,香港葡萄酒进口总值就激增80%,增至近32亿元,到第二年就超过了40亿元。自从港府减免葡萄酒税后,葡萄酒贸易商、零售商和物流公司迅速抓紧机遇,各葡萄酒进口商也纷纷把总部搬回香港。各种贸易活动的繁荣,给香港本地带来滚滚财源,早已抵补了关税减免的财政损失。
海南离岛免税店热销商品接连断货,许多消费者失望而归,市场对免税店扩容的呼声高涨。恰因此,降低关税、吸引海外消费回流则是众望所归的利民之举,三亚免税店应该是一个全新消费制度突破的起点。(作者系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