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95年进入母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在记忆中母校总是很有活力,植物繁茂,四季分明,以致我从花香中就可以分辨母校的每个位置。葡萄酒学院当时是一个年轻的学院,崭新的办公楼、教学设施,年轻的教师队伍,当然还有年轻的我们。年轻的学院总是有些好处的,比如老师们没有那样严厉,总是能很和善的对待学生,你不会见到老师大声呵斥学生的情况,到现在我还都没见过师生相处能有那么融洽的学院了,温暖和谐的学院氛围也让师生很团结,很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另外年轻的学院也没有森严的纪律,即使当时“楼内禁止吸烟”的规定也成了师生们小聚“谝”的由头了,现在看来这条显得很“人性”。我想就是这样宽松民主的成长环境或多或少的影响了我们以后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态度。
那时年轻的我们总会放纵青春的激情和活力,篮球场、羽毛球,甚至烤羊肉串的“坑里”会经常出现我们的身影,直到某个同学突然喊一声——“老板回来了”,就会马上收敛。“老板”就是我的导师——李华教授,对我成长影响最深的人。李老师并不反对我们活动,甚至有时还说“抽出时间去玩”,但我们心里也清楚,“老板”肯定要检查作业啊!李老师在学业上对学生的严厉是出了名的,经常会抽查我们的研究进展的情况,对没有完成的作业当然也会严厉地批评。现在看来那是一种父亲般深沉的爱,是我成长的雨露。李老师不仅尽职尽责地给我们“传业解惑”,也通过他的性格和人品影响着我。李老师有时看起来不拘小节,现在我才知道那是一种干大事业的认真和执着。李老师经常和我们交谈,在谈话中都能感知他对中国葡萄酒产业的欣喜、担忧和期待,而很少顾及自己利益。
如今我们都已经离开了母校,走上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但还经常在工作上与母校的老师们联系着,那份情谊,虽少了份严厉但更多了份关爱。我每年都要回母校,回学院,去看看母校的老师、同学、哥们儿,去闻闻那让我魂牵梦绕的季节的气息。
母校将要迎来建校75周年,学院迎来建院15周年的日子,祝愿母校、学院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越走越远,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感怀母校!感谢师恩!
编者按:张军翔,葡萄酒学院1998届研究生毕业。现任宁夏葡萄产业首席专家,教育部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夏(银川)贺兰山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宁夏回族自治区313人才,国家级葡萄酒评酒员。曾去过法国、日本、澳洲等多个国家考察学习葡萄酒,公开发表有关葡萄、葡萄酒的论文50余篇。
本文发表于《葡萄酒商务》2009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