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葡萄酒业三十年》一书自出版发行以来,我们陆续接到了许多购书的电话。此书一上市就受到大家的欢迎,得到了葡萄酒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作为编辑人员,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能得到行业的认可,证明了我们的付出和努力是有价值的。
《中国葡萄酒业三十年》一书是我们的记者深入国内的昌黎、蓬莱、怀来、北京、天津、宁夏、河南、陕西、新疆、甘肃、辽宁、吉林等十几个产区,采访了行业内近百位人士,葡萄酒企业80多家,联系了10多家协会,同时向50多位专业人士发出约稿函,最后收集了过百万的原始材料。经过编辑部的选槁、组稿、改稿、编辑,最后收录了40 家企业和 50个人物,共约70多万字的文字。这些是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编辑部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编辑《中国葡萄酒业三十年》一书,一批年轻的记者更快的成长起来,优秀的企业文化,专家学者、企业家为行业默默奉献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一种吃苦耐劳、以大局为重、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一切困难、顽强拼搏的乐观主义精神风貌在我们这个团队扎根。
采访收集 以苦为乐
我国地域广阔,葡萄产区各具特色,为此记者分头到各产区采访收集资料。其中东北产区就是一个采访难点。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东北产区的葡萄酒在社会上的声誉受到影响,现在一听说媒体来了,大家都躲着,不接待,更不用说接受采访了。我们的记者王江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次去东北采访。第一次是在去年的十二月份,当时东北的气温是零下14度,天寒地冻,记者到桓仁、五女山、通化采访,但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无奈之下,记者通过熟悉的朋友找到当地政府、协会来做通工作,讲清楚我们编辑这本书的目的,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消除了企业对我们的误解,同一些企业从陌生人变成了朋友。采访过程中,记者王江松克服了很多物质上的困难,一些旅馆的条件简陋,没有网络,白天采访完,晚上就到网吧去工作,那些日子经常彻夜不眠。有时采访为了赶时间,一天都来不及吃东西,晚上回到宾馆还要继续整理材料,只能拿方便面充饥。有些酒厂、酒庄交通不便,乘坐火车、换坐汽车,有时还要冒着严寒徒步十几里才能到达目的地。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采访中遇到了多大的困难,我们的记者都没有放弃,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收集资料,因为他们深知,踏踏实实的为葡萄酒行业做点事情,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需要奉献的精神。他们就是靠着这样一种精神,采访了一家家企业,走访了一个个产区,搜集了宝贵的资料,为此书的出版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编辑修改 不厌其烦
我们收集了上百万字的原始资料,要把这些资料去粗取精的整理成文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如何把企业的发展放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背景下来看,是我们编辑过程中的难题,一些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没有达到一定的历史和宏观的高度,这就需要一遍遍的修改,致使有些文章经过多人多次修改才通过。在改稿时,我们把修改好的文章发给企业进行确认,有些企业又从商业宣传的角度进行了修改,为了坚持我们编辑此书的初衷,真实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葡萄酒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一次次的和企业沟通交流,阐明我们编辑此书的目的,经过多次交涉终于得到了企业的理解。有些企业的发展历史悠久而又曲折,收集来的资料纷繁、说法不一,如东北产区的长白山酒业,从1931年建厂至今有80年的发展历史,中间几度改名,有些内容无法考证,如何清晰的向读者介绍这家生产山葡萄酒的特色企业,编辑们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坐下来一起梳理这个企业发展的历程,打电话向相关当事人求证,最终确定了这个文稿。书中的每一篇文稿都是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下来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书中每一个篇章的题记,虽然文字不多,百字左右,中间却做了多次修改,直到送出版社的前几分钟又作了最后一次修改方才最终确定。细节决定成功,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小的细节都没有放过,诸如每一幅图片的注解,大家都要坐下来一起来讨论,集思广义,用最精确的语言给予准确的注解。
加班加点 无怨无悔
为了赶在第三届烟台国际葡萄酒节上举行首发式,编辑部从六月份就没有休息过,加班加点的忙碌着。记者陈涛尽管毕业时间不长,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了大量的分外工作;记者王同雁每天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一心扑在工作上,连家里的孩子和老人都来不及照顾;记者孙鹏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生活上给大家更多的照顾,积极联系外卖,让大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编辑工作中去。连续的多日作战,使一些编辑人员累病了,即使这样他们也没有停止工作,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为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付出了太多的心血。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编辑部编辑此书的初衷是为行业的发展做点实事,葡萄酒行业以巨大的精神财富来回报我们,我们不敢懈怠,更有信心、勇气、力量继续努力!因为背后无数双期待的目光!
版权所有 中国葡萄酒信息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