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会勤:葡萄栽培决定葡萄产业发展
发布日期:
2006-09-22 09:41:34
来 源:
新浪美食
作者:
葡萄酒新国标出台前夕,采访组拜访了中国农业大学的马会勤教授。在葡萄酒产业中,最可怜的就是农民,当年种的葡萄增收,就面临着葡萄积压和降价的危险;而当年中的葡萄欠收,也会面临着酒厂的哄抢。马会勤认为,中国葡萄酒企业最难处理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这是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所决定的。买地也买不了,这不是酒厂的问题,这是中国葡萄酒天生的矛盾。她觉得中国葡萄酒应该以一个符合正常的经济规律来发展。
按经济规律来办事
为什么要按照经济规律来办事?大家可以看看,例如:现在一斤葡萄的收购价是2元,1亩地按2000斤来算,共得4000元,但是农民种葡萄的成本还不低,像苗木、化肥、地租等等费用每年都没有减少。农民心理也有杆称,他们会算是种苹果收入高,还是种其他农作物的收入高。
马会勤说:“关键还是在葡萄的栽培技术上一定要创新,现在国内酒厂的想法不够,不能做到一种非常“偷懒”的栽培方法。大家可以看到,山东的葡萄地不用埋土,节省劳动力成本。现行中国酿酒葡萄的栽培模式都是按照鲜食葡萄的栽培模式来种植的,而中国酿酒葡萄的收购价快达到欧洲国家葡萄产区的收购价格了,别人同样的价钱收得到大量的葡萄,国内为什么就不行呢?关键还是农民的生产成本不一样。”例如在上海鲜食葡萄最贵的能卖到20多元一公斤,对于农民来说种植鲜食葡萄收入一定高过酿酒葡萄,农民自己会有选择种什么葡萄的。
马教授强调,中国一定要在酿酒葡萄栽培技术进行创新,关键是政府要给予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酒厂不能偷懒、科研人员也不能偷懒,他们是决定这培育农民的种植技术的关键中坚力量。国内的葡萄品种就是这样了,可是栽培模式想要把葡萄种的好,成本又非常低,就一定要摆脱鲜食葡萄栽培模式。例如打药的模式,平均每年葡萄基地都要打10遍药,要保证葡萄的通风透光性好、葡萄架要人工去捆,这些就都人工成本上升了。可是有的酒庄用机械化剪切;埋土可以更简单一点,曾有酒庄就可以用剪草的机器来刨土。
品质不一定是控产
其实标准化栽培就是傻瓜式的栽培。中国政府的管理部门一定要狠抓葡萄栽培。只有政府出面将栽培模式做好才可以长治久安,减轻农民负担。行内以前一直以为,栽培就是控制限产,限产不是一定灵验的,农民是要看到效益的,品质不一定是靠控产。
马会勤说:“现在的国标是走老路了,限产之后,农民收益怎么办,产生的利益。控产当然是件好事,但是后续的问题一定要解决好,一定要让劳动成本降低。按现在的做法,栽培没有配套,农民是不干的。像现在一亩地产量1500公斤,葡萄售价每一公斤3元。而农民们就会比较种其他水果的收益。所以国标应该更多的考虑3元一公斤这个价钱是否合理。每年国内销售的45万吨葡萄酒,除去高端产品的15万吨,可以精细化种植,还有30万吨,需要傻瓜式的栽培,让酿酒葡萄的方法更加合理化。”
鲜食葡萄与酿酒葡萄模式的不一样,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生产成本的不一样,对于鲜食葡萄的成本,可以高一些,酿酒葡萄要低一些。像法国酒一年卖100多瓶,但葡萄收购价格也不高。
实事求是的说,中国的葡萄酒企业自己也不愿去买国外的原酒,对于他们来说,正是国内葡萄满足不了所需之时,才受利益所趋,行此下策。马教授认为,国内应该提倡大厂模式。是指大厂怎么将量产酒提升,30元一瓶的酒,怎么把质量提上来。酒庄酒是可以精雕细琢。量产酿酒葡萄的优化问题,需要国内的大厂来解决。
文/张毅
版权声明: |
本站所有文章,除署名本站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 |
|
用于学习参考使用,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 |
|
我们将尽快处理。 |
|
联系电话:0535-6646535 传真:0535-6640619 |
|
邮箱:contact@winechina.com |